[发明专利]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3787.8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黄昌瑞;陈小强;缪汉叶;黄天澄;袁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天腾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2 | 分类号: | C08F110/02;C08F8/2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锡伍 |
地址: | 22424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水相法 橡胶 氯化 聚乙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橡胶型氯化聚乙烯水相生产方法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
技术背景
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具有耐油、耐老化、耐腐蚀、阻燃等特点。它既可以用于工程塑料的优良改性剂,又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替代品;用途极其广泛,主要用于电线电缆、护套和绝缘电线,汽车胶管和化工胶管,矿用输送带和特种橡胶制品等方面。
目前高性能橡胶型氯化聚乙烯主要有二种生产方法,一种是酸相法:该方法生产对设备要求高、投资大、反应压力高;动力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废水排放量大。二是水相法:如中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02135472.3)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的水相悬浮制备方法,该方法虽能生产普通橡胶型氯化聚乙烯,但该方法生产的产品批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废水直接排放,不经处理循环利用,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废水处理后能循环利用的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a)在配料罐中,依次加入软化热水、分散剂、乳化剂、聚乙烯粉,搅拌成悬浊料液出料;
(b)将上述配料罐中的悬浊料液送入氯化反应釜中后,加入引发剂,在密封条件下,加热至75℃后,开启通氯系统向反应釜通入氯气,在温度75℃-140℃,压力≤0.45MPa条件下反应2-3小时得橡胶型氯化聚乙烯母液;
(c)将上述橡胶型氯化聚乙烯母液送至水洗釜中过滤,经过滤后的半成品用从废水处理站送来的清水洗涤、分离,并将洗涤废酸水送至废水处理站待处理;
(d)将上述洗涤、分离得到的半成品送至中和釜中后,向中和釜中加入水和烧碱,加热中和反应;
(e)将上述中和反应后的半成品通过重力筛脱盐,并加软化清水洗涤,洗涤后的废水送至废水处理站;
(f)将上述半成品离心脱水,脱水后的废水送到废水处理站;
(g)将离心脱水后的半成品,加入防凝剂后通过气流干燥机和连续进出料沸腾干燥机后,制得了高性能橡胶型氯化聚乙烯成品。
采用本发明的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由于选用了分散剂、乳化剂、引发剂都是复合型的,在氯化反应过程中不易结块、粒子变大等现象,反应压力低、平稳、时间短,这样减少了动力消耗,节约了能源。又由于在整个氯化反应过程中,控制了通氯量与温度的分布,从而使产品接氯均匀不产生间断,产品熔融热低、邵尔硬度低、柔软性好,产品质量稳定,性能提高,拓宽了产品的用途。还由于收集了生产过程中的软化热水进行配料,并增加了专用配料罐,延长了乳化时间,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确保连续进出料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也降低生产成本。也由于我们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返回工艺中循环使用,这样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节约了水资源。采用本发明生产出的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产品,门尼粘度适中,具有高伸长率和抗拉强度、低邵尔硬度和熔融热、热分解温度高等,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理想的替代品。
所述软化热水温度为85-90℃;分散剂采用高分子量聚甲基丙烯酸钠和超细滑石粉;乳化剂采用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聚乙烯粉熔体指数为0.8-2.0g/10min。由于选用的聚乙烯粉的熔体指数合理,而生产出来的产品,门尼粘度适中、邵尔硬度低、流动性能好,易于加工。
其技术指标是:
氯含量:33~40% 挥发份:≤0.4%
热分解:≥160℃ 熔融热:≤2J/g
门尼粘度:50~85ML 伸长率:≥750%
抗拉强度:≥10.5Mpa 邵尔硬度:≤56A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高性能水相法橡胶型氯化聚乙烯生产方法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天腾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天腾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7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