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吸塑成型模具脱模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3638.1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9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俭;李运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1/44 | 分类号: | B29C51/44;B29C51/3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92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塑成 模具 脱模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吸塑成型模具脱模机构,更具体地说是诸如冰箱内胆真空成型模具的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冰箱内胆真空成型模具主要是把热塑板料通过加热吹泡将其括伸,抽出模具型腔内的空气,形成真空,使板料吸附在模具表面,再经过冷却、成型,吹气、脱模获得所需制件。具体操作中,为了顺利脱模,需要在模具上设置脱模机构,比如,应用在冰箱内胆真空成型模具中的抽芯装置。已有技术中,冰箱门胆挂瓶架、搁架的凸台抽芯机构的结构形式是由一个气缸在沿其轴线的方向上相向地带动左右两只抽芯,从而同步驱动两只抽芯完成脱模动作。这种结构形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当门胆中有多个凸台时,必须对应设置多套气缸,而在多套气缸之间,一方面难以保证各抽芯动作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传动机构在尺寸上的不一致,存在着各抽芯之间难以相互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造成脱模困难,也可能带来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如此,多套气缸的设置提高了模具成本,导致模具结构的复杂、增加了模具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低成本,并主要能够保证各抽芯之间动作一致和准确配合的真空吸塑成型模具脱模机构,从而保证脱模顺利以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真空吸塑成型模具脱模机构的结构特点是所述脱模机构的设置是由抽芯块连接杆、与抽芯块连接杆平行的驱动连杆,以及分别铰接在抽芯块连接杆及驱动连杆之间的左摇杆和右摇杆构成平行四杆机构,各抽芯块按各自的位置固定设置在抽芯块连接杆上,在所述抽芯块连接杆上,平行于抽芯块的移动方向设置导向柱,导套固定在主体上并和导向柱形成滑动配合;驱动连杆为滑杆,并通过联动板与气缸的活塞杆联动,驱动连杆在垂直于抽芯块的移动方向上与固定在主体上的滑杆座构成滑动配合。
本发明的结构特点也在于以气缸为中心,位于气缸的两侧对称设置两组脱模机构,联动板固定设置在相互平行的两组脱模机构中的驱动连杆之间,所述联动板与气缸活塞杆固定联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中各抽芯块共同设置在抽芯块连接杆上,保证了各抽芯块之间可靠的同步动作,配合各抽芯块在其自身尺寸和形状上的精确控制,可以大大提高脱模成功率,提高产品质量。
2、本发明大大减化了模具结构,并借此提高了脱模工作的可靠性,降低模具成本,减轻模具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侧视图。
图中标号:1导套、2导向柱、3a左摇杆、3b右摇杆、4滑杆座、5驱动连杆、6抽芯块连接杆、7联动板、8气缸、9抽芯块。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由抽芯块连接杆6、与抽芯块连接杆6平行的驱动连杆5,以及分别铰接在抽芯块连接杆6及驱动连杆5之间的左摇杆3a和右摇杆3b构成平行四杆机构,各抽芯块9按各自的位置固定设置在抽芯块连接杆6上,在抽芯块连接杆6上,平行于抽芯块9的移动方向设置导向柱2,导套1固定在主体上并和导向柱2形成滑动配合;驱动连杆5为滑杆,并通过联动板7与气缸8的活塞杆联动,驱动连杆5在垂直于抽芯块9的移动方向上与固定在主体上的滑杆座4构成滑动配合。
具体实施中,根据模具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以气缸8为中心,位于气缸8的两侧对称设置两组脱模机构,联动板7固定设置在相互平行的两组脱模机构中的驱动连杆5之间,联动板7与气缸活塞杆固定联接。
工作过程如下:
真空吸塑成型时,气缸8进气推动活塞杆向左伸出,并带动驱动连杆5在滑杆座4中向左移动,驱动连杆5向左移动的同时,带动左摇杆3a和右摇杆3b进行转动,由此带动抽芯块连接杆6在沿着导向柱2方向上平动,抽芯块9随抽芯块连接杆6的前行被推出而处于成型时的工作位置;成型完毕,为了顺利脱模,气缸8反方向进气,推动活塞杆向后移动,拉动连接板7及驱动连杆5在滑杆座4反向移动,驱动连杆5反向移动时,拉动左摇杆3a和右摇杆3b反向转动,从而带动抽芯块连接杆6沿着导向柱2方向上反向平动,抽芯块9随抽芯块连接杆6的反向平动缩回,完成抽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小型无人机回收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弯曲薄片单晶硅太阳电池烧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