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河蟹饲料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3629.2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8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蔡春芳;叶元土;陈权文;吴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河蟹 饲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用于河蟹的饲料,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河蟹饲料,特别适合于河蟹养殖水质的改善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背景技术
河蟹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蟹类,其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含量为5.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为常规水产品之冠,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菜篮子工程的需要,其生产意义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地肯定。2005年我国河蟹产量达45万吨左右,养殖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河蟹夜间活动多,胆小,摄食慢,且摄食时用螫夹取饲料,又因为其口腔由颚围成,会出现边吃边漏掉饲料的情况,因此,河蟹饲料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营养及适口性,还应具有水中稳定性高、耐水泡时间长等特点,其质量的好坏是河蟹养殖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水污染问题。我国的水污染问题相当严重,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的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李国强,2006)。
张维理等(2004)研究指出,中国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氮(N)、磷(P)富营养化。一般来说,无机氮和总磷分别为300毫克/立方米和20毫克/立方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而根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的观测,目前整个太湖平均N、P含量分别高于标准10倍以上。因此,削减N、P流入是水域污染治理的关键。从N、P污染来源看,就太湖而言,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中,来自农田流入太湖的养分贡献率占20%,来自水产、畜禽养殖占40%,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和污泥占20%~30%,还有其他来源占10%~20%,说明水产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不可小觎。最近关于海南省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也显示,水产养殖不仅导致近岸海洋生物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主要的是导致水体N、P提高,藻类大量繁殖,极易暴发海水赤潮(潘英姿等,2007)。
水产养殖过程中N、P输入的源头是饲料,饲料质量的优劣对养殖污染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饲料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入水中未被摄食部分的污染,包括颗粒饲料中的粉尘、颗粒饲料在被摄食前营养成份的溶失和沉入水底的残饵。二是水产动物排泄物,包括未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的N、P及蛋白质代谢终产物氨氮等。有资料表明,在投饲过程中饲料损失约为13.87%~23.09%;水产动物对摄入体内的总氮有73%的量要作为排泄物排出体外而进入水中,对磷则有76%排出体外(Kautsky,2004)。
现有技术中,河蟹的养殖主要以小麦、玉米、南瓜、冰鲜野杂鱼为饵料,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严重。据2002年至2004年我们对江浙地区376个河蟹养殖户的调查显示,亩投喂冰鲜鱼40kg到170kg,平均100kg;投喂玉米、麦子等原粮30kg~270kg,平均86kg;亩产河蟹15~50kg,平均32.5kg。因此,养蟹过程中通过饲料输入水体的N约27.0kg/亩/年,P约0.88kg/年/亩,通过捕捞河蟹输出的N约4.9kg/年/亩,P约0.13kg/年/亩,净输入水体的N为22.1kg/年/亩,P为0.75kg/年/亩。
可见,开发环保型的河蟹饲料,使之既适合于河蟹养殖,又能减少对水体的氮、磷输出,对于河蟹养殖水质的改善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型河蟹饲料,以提高饲养河蟹过程中N、P的消化吸收率和沉积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型河蟹饲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
鱼粉 5~18%
血粉(AP301) 1~3%
乌贼膏 0~6%
豆粕 15~28%
花生饼 0~11%
菜粕 0~20%
棉粕 10~30%
小麦 8~15%
高筯面粉 8~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6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