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3333.0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4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任洪强;葛磊;王菲菲;丁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药 化工 混合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及工业园区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制药工业企业有5000多家,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余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制药工业每生产1吨原料药平均用6吨化工原料,有的高达数十吨甚至上百吨。制药工业是国家环保规划重要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据统计制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2005年为243.1亿吨)约为工业废水生产总量的2%。2004年医药制造业污水排放量为42982万吨,达标排放污水量为排放总量的94.82%;而2005年医药制造业污水排放量为4亿吨,达标排放污水量为排放总量的94.79%。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质性缺水国家,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化工园区是全球化学工业集群式发展的主流,是国际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流,是优化产业链发展的必然,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新模式。化工园区建设经十多年发展我国涉及化工产业的规模园区320多家,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建设的化工园区60多家。据国家发改委等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国家级开发区222家和省级开发区1346家,涉及化工的开发区达30%以上。伴随化工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化工园区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
制药工业园区混合废水通常具有组成成份复杂,有机物种类多,水质波动大,浓度高,COD和BOD5值高,COD与BOD5比值低,NH3-N浓度高,色度深,毒性大,固体悬浮物SS浓度高等特点。微生物生化处理方法是公认的处理效率高、效果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将生化处理简单用于制药工业废水的处理还存在许多缺陷。目前国内常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生化处理方法处理制药工业废水,但是“水解+生物接触氧化”生化处理方法对废水中营养物质、pH值等有严格的要求,难以适应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有机物种类多、水质波动大、毒性大的特点。
针对特定制药化工厂的污水处理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的高浓度、难降解的特点,对于其中的某些难降解的特征有机物仍然难以彻底分解并达到完全处理。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存在的成份复杂、有机物种类多、水质波动大和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的处理方法,可以高速、高效的处理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
2.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原理是首先通过水解酸化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即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去除部分COD,其次通过厌氧生物处理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然后通过好氧生物处理去除剩余的大部分有机物质,最后通过物化混凝沉淀处理去除废水生化处理后残余的难降解有机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的处理方法,其步骤为:
(A)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后,进入水解池,水解池内部填充悬挂式填料,采用上流式布水;
(B)水解池的出水进入厌氧池,厌氧池采用上流式布水,池底设有穿孔管作为布水管,池顶部为三相分离区,厌氧池出水回流位置在三相分离器下部,通过外循环加压泵从池底部进入厌氧池;
(C)厌氧池出水进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投加悬浮填料,在其池底有曝气装置;
(D)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出水采用上部喷淋的形式进入曝气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中投加陶瓷填料,底部有承托板和出水管,底部设置有反冲洗进水管,顶部设计有筛网防止反冲洗时填料溢出,并设计有反冲洗出水管,出水为上清液出水;
(E)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先后进入沉淀池和混凝反应池进行沉淀。
水解池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内部填充悬挂式填料,采用上流式布水。将厌氧消化污泥和浓缩污泥与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混合搅拌为泥水混合物,投入水解池和厌氧池进行厌氧发酵污泥激活培养,将二沉池回流活性污泥与制药化工园区混合废水混合分别投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反应装置和曝气生物滤池,进行闷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3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