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2271.1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9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祈超;卢映辉;豆忠颖;卢礼华;高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5/12 | 分类号: | E05B65/12;E05B65/08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动 门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门门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的滑动门上,车身钣金结构留给门锁控制机构和门把 手的布置空间并不充裕,因此采用现有的常规布置很难达到令人满意 的效果。如图1所示,外开把手10通过转换器20A与滑动门控制机构 连接,而转换器20A通常含有两个甚至更多个转换件,因此转换器20A 在车门中沿车体外侧至车体内侧方向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由此导致 了锁体布置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其结构简单且便于安 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滑动门门锁 装置,包括固定在滑动门外侧面上的外开把手,外开把手通过拉索与 设置在滑动门内部的门锁转换机构相连,门锁转换机构通过开锁拉杆/ 拉线与锁体相连,外开把手依次通过拉索、门锁转换机构及开锁拉杆/ 拉线开启锁体。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在外开把手和门锁转换机构之间设 置有拉索,由于拉索为线状部件,因此其在车门中占据的空间较小, 从而大大减小了锁体的布置难度。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结构简单,便 于安装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拉杆式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滑动门门锁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右视图;
图5是图2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仰视图;
图7是图2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锁定状态图;
图9是本发明处于锁定状态时外开转换件的转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开锁状态图;
图11是本发明处于开锁状态时外开转换件的转动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与锁体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12所示,一种滑动门门锁装置,包括固定在滑动门外侧 面上的外开把手10,外开把手10通过拉索20与设置在滑动门内部的 门锁转换机构相连,门锁转换机构通过开锁拉杆/拉线30与锁体70相 连,外开把手10依次通过拉索20、门锁转换机构及开锁拉杆/拉线30 开启锁体70。
由上述可知,拉索20的设置使得本发明可以在车门这样有限的空 间中对外开把手10和门锁转换结构进行更合理地布置,因此简化了结 构且降低了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的外开把手10位于滑 动门内部的一侧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悬臂11,拉索20的一端固定在 悬臂11上,另一端与设置在支架90上的门锁转换机构相连,拉索20 的受力方向与其在悬臂11上的固定端相垂直,支架90固定在滑动门 内部。
由于在本发明中采用拉索20进行力的传递,且拉索20所受力的 方向始终垂直于拉索20在悬臂11上的固定端,因此减少了开启时力 的浪费,使滑动门的开启较为容易。
如图2~7所示,所述的门锁转换机构包括绕销轴91独立转动的 外开转换件40和锁体转换件60,销轴91设置在支架90上,外开转换 件40的一端设有第一悬臂41,第一悬臂41上设有定位槽,拉索20 与门锁转换机构相连的一端卡接在定位槽上,第一复位弹簧一端固定 在支架90上,另一端与外开转换件40相连并使其复位,锁体转换件 60通过水平向设置的开锁拉杆/拉线30与锁体70相连,外开把手10 依次通过拉索20、外开转换件40、锁体转换件60以及开锁拉杆/拉线 30开启锁体70。
上述设置方式使开启力沿外开转换件40和锁体转换件60逐次传 递,最后通过锁体转换件60上的开锁拉杆/拉线30开启锁体70,力的 开启路线较为简捷且损耗较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销轴91呈水平状且与车长 方向相垂直,拉索20的拉力方向位于销轴91转动的切线方向。
所述的车长方向,也即自车头至车尾的纵向方向,销轴91的上述 设置方式使得现有的外开把手10的开启方向与拉索20中力的方向相 垂直,进一步减省了用力;而拉索20的拉力方向位于销轴91转动的 切线方向,则保证了拉索20转动外开转换件40的用力较省,上述两 种方式的结合则使得使用外开把手10开启滑动门时,手感舒适且开启 力度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2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