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聚合物为原料生产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0400.3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9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孔庆红;张俊豪;吴春笃;马中飞;吕瑞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B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原料 生产 多壁碳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领域,涉及几种形貌的碳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通过催化裂解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准一维量子材料,它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可看作是由片层结构的石墨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纳米级同轴圆柱体,两端由富勒烯半球封口而成。按卷曲的层数分类,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前者可看成是由单层片状石墨卷曲成一定直径的无缝圆筒结构,而后者可理解为不同直径的同轴单壁碳纳米管套装而成,层与层之间距离约为0.34nm,直径一般为1至100nm,长度可达几个微米。
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独特的金属和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和吸附能力等。九十年代初一经发现,即刻受到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界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极大重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可用于多种高科技领域,如它可用于制作纳米电子元件;用它制造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结构性能;用作催化剂载体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碳纳米管被认为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世界各国均在制备和应用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力量,期望能占据该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碳纳米管自被发现以来,其制备工艺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主要有电弧法(arc-discharge)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电弧放电法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对设备的要求较高。目前所用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采用烃类气体作为碳源,由于所用的气体流量很低,制备出来的碳纳米管产量很低,而且产物中含有大量的催化剂和非晶碳颗粒,这些杂质严重影响了碳纳米管的性能,另外,气固接触不够好,所形成的碳纳米管管径不够整齐,另外,将催化剂置于石英舟中,也难以放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适宜的反应工艺能用以大量制备碳纳米管。
催化分解碳氢化合物是大规模生产碳纳米管有前途的方法。以聚合物为碳源合成碳纳米管提供了节约能量和环境保护。为了汽油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不能降解的聚烯烃要求循环使用,以取代目前采用现在掩埋的方式。从能量的观点来说,与直接消耗C2H4、C3H6以及别的来自于石油的化合物相比,以使用过的聚烯烃为原料,再利用来合成碳纳米管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些循环使用的材料的性质比那些母体材料要差,这对使用过的聚烯烃再使用是个有利的。不能降解的聚烯烃转化成碳纳米管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聚烯烃转化成有机小分子作为合成碳纳米管的碳源。一些研究人员也致力于聚合物向CH4、C2H2、C3H6等的转化,证明用聚合物为碳源合成碳纳米管是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不锈钢釜作为反应器,以聚丙烯或聚乙烯为主要碳源,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制得包含螺旋状和大直径(平均直径160nm)碳纳米管,此方法具有分解效率高、能耗少、无毒环保等特点。
一种以聚合物为原料生产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聚乙烯或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或聚丙烯和催化剂按照比例放置于密封反应器中,以重量百分比计算,聚乙烯或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或聚丙烯∶催化剂为1∶0.25~0.5∶0.05~0.005;在600-850℃焙烧10~25小时,冷却至室温,取出反应产物,酸洗除去催化剂,烘干即得产品。
催化剂为:二茂铁、金属镍或金属钴。
上述制备方法中,以重量百分比计算,聚乙烯或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或聚丙烯∶催化剂优选为1∶0.4∶0.03;焙烧温度优选700℃,焙烧时间优选15小时;密封反应器为高压反应釜。
本发明能快速分解原料聚合物,具有分解效率高,能耗少,无污染的优点,能大大提高碳纳米管的生长速度和质量。此外,本方法可以调节反应物和反应温度,可获得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
本发明的产物可以用于储氢材料、高强度复合材料领域、电子应用领域、场发射装置、场效应晶体管、碳纳米管传感器和探头、催化剂载体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04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周线性停车提升装置
- 下一篇:非库属目标一维距离像判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