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造纸用表面施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9113.0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春先 |
主分类号: | D21H21/16 | 分类号: | D21H21/16;D21H17/28;D21H17/04;D21H17/07;D21H17/14;D21H17/63;D21H17/65;D21H17/09;D21H17/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009江苏省苏州市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造纸 表面 施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用化学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纸用表面施胶剂。
背景技术
施胶是指在纸浆中或纸上施加胶料的一种工艺和技术,其目的是保持纸张的尺寸稳定性,防止收缩,同时可降低纸的吸水量和吸油墨量,增进纸的光滑性、印刷适应性,从而提高纸的质量。施胶的方法可以分为浆内施胶和表面施胶。根据施胶的方法来分类,施胶剂可分为浆内施胶剂和表面施胶剂,其中浆内施胶剂是为了防止水质液体的扩散和渗透而在纸浆中添加的化学助剂。随着造纸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表面施胶剂已经成为纸页表面施胶处理的主要形式,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赋予纸张一定的抗酸性,在某些情况下,则更加强调其对纸张印刷性能、纸张表面性能的改善。因此,表面施胶又称为表面改性或者表面增强。
我国造纸行业目前一般采用传统的表面施胶剂,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单独使用变性淀粉,如磷酸酯淀粉、氧化淀粉;第二类为变性淀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聚乙烯醇或者羧甲基纤维素。传统的表面施胶剂对纤维的亲和力差,造成覆盖在纸页表面的膜在干燥过程中随水分的不断蒸发和膜层的不断收缩很容易破裂,容易出现印刷过程中的掉毛、掉粉现象,尤其不能适合目前的高速印刷行业。
合成表面施胶剂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表面施胶剂,由多种具有各种功能的活性单体以合适的比例共聚而成,它们是专门为表面施胶而设计的,是目前表面施胶剂的主流产品。该种表面施胶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水溶性聚合物表面施胶剂(SMA及SAA类);(2)、聚合物水分散液表面施胶剂(SAE类);(3)、聚氨酯水分散液表面施胶剂(PUD类)。合成表面施胶剂与纤维的亲和力比聚乙烯醇高100倍以上。与传统表面施胶剂相比可大大改善纸张的施胶度、挺度、平滑度和印刷适应性。
美国专利US5240771中,公开了丙烯酸酯、不饱和丙烯酸或酸酐、水溶性单体、其它共聚单体和聚乙烯醇乳液聚合得到的表面施胶剂。虽然该表面施胶剂的储存稳定性和施胶性能较好,但其化学稳定性较低,在有机溶剂作用下很容易破乳。
目前市场上其它种类的造纸用合成表面施胶剂还存在,互混使用时互溶性差的缺点,使造纸生产线整体的粘度变高,白水的流动性变差,从而影响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造纸用表面施胶剂,其目的是解决现有的表面施胶剂在互混使用时会引起的互溶性差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的表面施胶剂的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发泡性低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造纸用表面施胶剂,原料配方由下列成份和重量百分含量组成:
淀粉 6.5-8%;
苯乙烯 4.5-6%;
丙烯腈 4-5%;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5.5-6.5%;
甲基丙烯酸异辛酯 2-3.5%;
丙烯酸异辛酯 0.4-1%;
双氧水 0.2-0.5%;
甲酸 0.5-1%;
硫酸亚铁 0.5-4%;
正十二烷基硫醇 0.5-3%;
淀粉酶 0-0.2%;
水 余量;
其中,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和丙烯酸异辛酯至少选择一种。
1、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淀粉为变性淀粉。
2、上述方案中,所述淀粉酶的作用在于将淀粉变性,使淀粉糊化后的粘度小于20cps,当表面施胶剂的原料直接使用变性淀粉时,淀粉酶可以不再添加。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可以提高纸张的品质,高档品种的纸张必须经过表面施胶剂的处理才能达到品质的要求。
2、本发明的表面施胶剂在纸张涂布时进行表面施胶,可有效阻止涂料向纸页内的渗透。
3、本发明的表面施胶剂由湿端转移到表面添加,从而使纸机系统愈加清洁,对于大型纸机的生产过程控制及成本节约非常有利。又由于表面施胶剂在纸张上的留着接近100%,可降低纸机白水的COD。
4、本发明大大提高纸张的表面强度,减少掉毛、掉粉,还能改善纸张的施胶度、平滑度及印刷适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春先,未经杨春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91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