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1751.8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7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闫喜武;张跃环;张澎;金晶宇;杨凤;张国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水产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淑梅 |
地址: | 116023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 标记 菲律宾 制种 工艺 | ||
1.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品系的定向选育,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亲贝来源与选取:从野生群体中,以放射肋为标记,选出放射肋为50~70条的壳宽蛤和放射肋为90~120条的壳扁蛤作为繁殖群体;
第二步、产卵及孵化:当亲贝性腺成熟时,将不同壳型蛤仔亲贝单独放置,经过阴干、流水刺激,放到澄有新鲜海水的水泥池中产卵,孵化密度为30~40个/ml,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经过24~26h全部孵化至D形幼虫;
第三步、幼虫培养:用300目筛绢网制作的网箱选育D形幼虫,幼虫培养密度6~8个/ml,每天换2次水,换水量为50%,水温为20.4~23.6℃,盐度为20~32,饵料每天投喂2次,前期为绿色巴夫藻,后期为绿色巴夫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投饵量根据幼虫摄食情况进行调整,期间定期对培养密度进行调整;
第四步、稚贝培育:幼虫变态后,培育条件同第三步,当稚贝生长至60日龄时,将稚贝装入60目的网袋中,转移至室外生态池进行中间育成,并保证每种壳型蛤仔稚贝密度一致;
第五步、稚贝中间育成:采用60目网袋在生态池中进行,定期按60目、40目、20目的顺序更换网袋,消除网目对稚贝生长的影响,同时对密度进行调整,使每个重复密度保持一致;
第六步、经过以上环节,获得子一代的两种壳型的蛤仔品系,次年,子代性腺成熟,可以产卵,重复第二步~第五步,从而获得子二代,循环3~6代,使壳型得到进一步纯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品系的定向选育,亲贝可从养殖群体中进行选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品系的定向选育,饵料绿色巴夫藻可以用湛江鞭金藻替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品系的定向选育,幼虫培养期间,不同壳型蛤仔幼虫的换水网箱单独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单体杂交方式,建立壳宽蛤×壳扁蛤的双列杂交,当亲贝性腺成熟时,通过阴干、流水刺激亲贝产卵排精,从中选取壳宽蛤、壳扁蛤雌雄各一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放到盛有新鲜海水的2.0L塑料桶中,经过5~15min,将获得的精卵组合好受精,迅速混合,搅拌均匀,用150目筛绢网过滤杂质,转入100L桶中孵化,调整密度4~5个/ml,充气孵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放射肋为标记的菲律宾蛤仔制种工艺,其特征在于,当壳宽蛤×壳扁蛤的双列杂交的子一代性腺成熟时,通过阴干、流水刺激其产卵排精,分别选取自交个体壳宽蛤、壳扁蛤和杂交子一代中间型个体各4个作为亲贝,从而得到3个两两壳型品系间的杂交组合,即壳宽蛤×中间型、中间型×壳扁蛤、壳宽蛤×壳扁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水产学院,未经大连水产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17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