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分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9672.3 | 申请日: | 2008-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6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松原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G01N3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分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血液、尿等活体来源试样的成分进行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可放置多个保存试样的试样容器的试样容器保存机构的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分析活体来源试样的自动分析装置具有:通过从投放到装置中的试样容器直接向反应容器分注试样来进行分析的装置;以及通过从投放的试样容器暂时向装置内的其他试样容器分取、并从该分取的试样容器向反应容器分注试样来进行分析的装置。从投放的试样容器直接向反应容器分注试样的装置具有装置的结构简单的优点。另一方面,从投放的试样容器向其他试样容器分注试样后进行分析的装置,虽然其结构复杂,但是通过稀释分取的试样再用于分析,可以用少量的试样进行分析。另外还具有在使用分取的试样的情况下可以立即实施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异常时的再分析。
后者的形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
【专利文献1】特开平8-194004号公报
在将分取的试样用于分析的装置中,保存分取的试样。在装置内具有与原来的试样容器不同的试样容器,但是在连续处理多检体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将保存该分取的试样的试样容器清洗后反复使用。但是,在反复清洗后使用的期间容器被逐渐污染,导致分析精度下降,因此需要定期更换试样容器。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根据作为试样分析结果的装置得到的吸光度等信号值,计算试样内的特定物质(分析项目)的浓度并输出。为了计算该浓度,在装置内需要具有各分析项目的校准曲线,测定特定浓度的标准试样并根据其测定结果吸光度和标准试样浓度计算校准曲线。为了精度良好地进行分析,需要准确地测定试样浓度并计算校准曲线。但是,在清洗后反复使用的试样容器分取标准试样并进行测定的情况下,标准试样的测定精度下降,有可能无法计算正确的校准曲线,用不正确的校准曲线计算浓度,从而有可能导致所有测定都不正确。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中要解决的课题是,在具有清洗后反复使用的试样容器、并将在所述试样容器内所分取的试样用于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中,避免试样容器的污染对分析精度的影响并实现高精度的分析。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结构:
在具有试样台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具有控制机构进行如下控制,将保存浓度已知的试样的容器和用于保存一般检体的容器区分使用,上述试样台可搭载多个清洗后反复使用的、用于临时保存试样的容器。
在上述自动分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指定单元,其指定保存所述浓度已知的试样的容器。
另外,也可以具备消息发送单元,其根据该浓度已知的试样的测定结果,生成催促用于测定的试样容器的更换的消息。
所谓上述的试样台不是搭载保存于试管等中的多个试样、而是为了稀释及上处理等而暂时保存试样。若能够临时保存试样,则无论是哪一种形状都可以,但是最好是与反应容器一样的形状,以便容易清洗从而能够反复使用。所谓浓度已知的试样是指用于校准的标准试样(校准液)或精度管理试样,但是与名称无关,只要是浓度已知的试样就可以。“区分使用”是指控制为不使用一般检体的情况。例如,假设试样容器一共为50个,则预先决定保存一般检体的试样容器为1至40号,41至50号的试样容器仅保存浓度已知的试样,上述状态通过相应地控制试样分注机构来实现。除了用试样容器的号码来管理的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条形码或磁记录媒体、IC标签等使每一试样容器具有识别信息,分注探针(probe)具有读取这样的识别信息的单元来进行管理。
本发明的自动分析装置避免其他活体来源试样的试样容器的污染对校准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得到正确的校准结果来实现高精度的分析。
另外,避免试样容器的污染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概括结构图。
图2是标准液专用试样容器号码的设定画面例。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概括结构图。
图4是分取试样容器以及试样架的概括结构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未经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96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