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1341.5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2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木财;郑定群;陈富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电脑发展至今不过数十年的光景,但是进步的速度却非常之快。随着电脑中央处理器不断地更新换代,各式各样的周边设备以及传输介面陆续推出,用来扩充电脑的功能,或者加快资料间的传递速度。加上近年来中央处理器效能增强、芯片组功能增加的原因,内建于主机板上的各种介面数量也急速增加。而各种介面都是利用连接器来当作对外输出输入的渠道,也就是说每一种介面都对应有特定的连接器,如此导致电脑上使用连接器的数量也开始大量增加。
传统上,连接器的供应商于出货时大多仅检测连接器的脚位是否平整,但却未检测连接器的脚位线路是否正常。这代表着,若连接器的脚位线路不良,通常要等到连接器装嵌后才会发现。但这时候发现往往为时已晚,制造商不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重新安装连接器(rework),就是要将连接器丢弃不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用以检测连接器的脚位线路是否正常。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包含一承载平台、多个第一卡扣件、多个弹片、多个第二卡扣件、一限位部与一检验装置。其中,第一卡扣件分布于承载平台上;第二卡扣件则分别将弹片卡扣于至少部分的第一卡扣件;限位部用以固定住一连接器,使得此连接器的多个脚位分别接触弹片;检验装置电性连接弹片。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本发明的连接器检测系统,其弹片的位置与数量可依实际需要调整,以配合各种连接器的检测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检测系统的俯视图。
图2A所示为沿着图1的剖切线A—A的部分剖面图,其中第二卡扣件位于弹片下方。
图2B所示为沿着图1的剖切线A—A的部分剖面图,其中弹片夹置于固定盒中,且第二卡扣件位于固定盒下方。
图3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检测系统的部分剖面图。
图4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检测系统的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上述现有技术可知,目前市面上连接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而各种连接器的脚位数量与位置也多有不同。为了顺利检测各种连接器,制造商势必要针对各种连接器的脚位数量与位置开发其专用的治具,但这种作法显然耗时费力。因此,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将提供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其弹片的位置与数量可依实际需要调整,以配合各种连接器的检测需要。
图1所示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检测系统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包含一承载平台110、多个弹片140、一限位部150与一检验装置160。其中,弹片140位于承载平台110上。限位部150用以固定住一连接器200,使得此连接器200的多个脚位210分别接触承载平台110上的弹片140。且弹片140通过一线路162电性连接检验装置160,以利于电信号的传递。
一并参照图2A,其所示为沿着图1的剖切线A—A的部分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检测系统还包含多个第一卡扣件120与多个第二卡扣件130。其中,第一卡扣件120分布于承载平台110上,而第二卡扣件130则分别将弹片140卡扣于至少部分的第一卡扣件120。更具体地说,使用者可依照连接器200的种类及脚位210的间距位置,选择在一部分的第一卡扣件120上安装弹片140,以便配合连接器200的脚位210,使连接器检测系统的使用更具弹性。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卡扣件120为多个孔洞,其以矩阵的造型排列于承载平台110上。应了解到,“矩阵”一词应解释为:“元件以直行及横行,整齐排列成矩形的结构”。举例来说,图1的第一卡扣件120(孔洞)即排列为2×11的矩阵。
当第一卡扣件120为孔洞时,第二卡扣件130可为卡榫(如图2A所示),其分别以贴合或一体成形的方式配置于弹片140上,并嵌入部分的第一卡扣件120(孔洞)中。应了解到,虽然图2A将第一卡扣件120所示为孔洞,并将第二卡扣件130所示为卡榫,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只要第一卡扣件120与第二卡扣件130能确实将弹片140固定于承载平台110上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13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