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流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80100364.5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4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鲁德洛夫·齐默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5/18 | 分类号: | G01R15/18;B29C45/00;H02K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无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中需要对电流和电压进行监测,由于它们的值都很高,因此 多数情况下须通过一调节器将其转换为成比例的比较值,以便于普通的 测量设备能对此进行检测和分析。
变电站和开关设备领域有所谓电流转换器,其中的穿心式电流互感器 环形包围一带电导体,因而也被称作“环形铁心电流互感器”。这种电流 转换器根据其电磁工作原理也可称为变压器的一种特殊形式。
载有待测电流的导体所构成的一次绕组被用铁磁材料制成的铁心包 围,二次绕组围绕铁心运动,二次绕组的末端连接有一电阻器(所谓的 负载电阻器),在这个电阻器上又可测得与一次电流成比例的电压值。
在电子监测断路器中对这个值进行处理,以便为相连用电设备提供过 载保护。
发明内容
然而,已知的环形铁心电流互感器在生产和安装方面成本较高,因而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发出一种成本更低、更易于制造的功率传感器。
这个目的通过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传感器而达成。
从属权利要求描述的是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一半壳的结构图;
图2为一由两个半壳构成的电流传感器的结构图;
图3为包围一带电导体的电流传感器,所述带电导体载有小电流;
图4为包围一带电导体的电流传感器,所述带电导体载有较大电流; 以及
图5为负载电阻器的可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的是一半壳11的结构图。这个环形或管状半壳是用多组分 注射成型法制成,包括铁磁铁心12、二次绕组13和用于连接负载电阻器 的一或两个连接元件14。
铁磁铁心12以铸模件形式插入注模中,或者由填充了磁粉的热塑性 塑料材料构成,因而同样具有注射成型能力。
在接下来的注射成型过程中为铁心半壳11包覆一个外轮廓与所需绕 组相配的绝缘层15,之后就可安装由导电塑料构成的二次绕组13,在这 个步骤中也可安装视情况为金属件形式的相应连接元件14和用于连接半 壳11、21的连接元件16。最后是通过进一步的注射成型过程来安装一外 护套18。
图2为一由两个半壳11和21构成的电流传感器20的结构图。用参 考符号11、12、13、14、15和18表示的部件与用参考符号21、22、23、 24、25和28表示的部件相一致。半壳21可与半壳11相同,也可以用一 凹口27代替插销16。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上述半壳11和21也可与一弹性铰链29(特别 是薄膜铰链)相连,从而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制造。绕组13和23也 可视情况通过铰链29进行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负载电阻器实施为与绕组13、23 连为一体的一导电塑料线。导电塑料具有通电时体积增大这一特性,因 而可以进一步设计例如对一机构进行直接操纵这样的可选方案。这种机 构可以是用于切断电路的脱扣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机械式执行机构。
为了实现机械运动,有利的做法是将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一个部分如图 3和图4所示实施为双金属结构31、32,以便在包含负载电阻器在内的 区域32发生小幅体积变化时,可以实现幅度较大的机械运动,借助这种 机械运动又可根据捕鼠器原理将一预受力机构释放,以实现过载断路。 图3显示的是通额定电流(I1)时的情况,图4显示的是过载电流(I2, 其中,I2>I1)时的情况。图4用虚线表示通额定电流(I1)时包含负载电 阻器在内的区域32的位置。包含负载电阻器在内的区域32的运动则用 Δ表示。
如图5所示,将负载电阻器51实施为波纹状是有利的,这样既可实 现合适的电阻值,也可将导电塑料的体积增大特别有效地转化为偏移运 动。
按本发明的设计将多组分注射成型技术和导电塑料结合起来使用,可 以在技术和经济上带来多方面的优点。
注射成型法提供了多种成本较低且易于自动化的生产方案,这些方案 特别是通过在完整产品的整体设计中采用机械元件而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公司,未经西门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1003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