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的层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52814.8 | 申请日: | 200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3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门胁宗广;阿部圣子;小泽和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耐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春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隔离 薄片 电极 层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在折叠成曲曲折折状的连续隔离物之间夹有薄片状电极的层叠体的层叠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74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51923号公报
近年来,作为可应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UPS(无间断电源)等的、容易实现小型化和大容量化的二次电池的一例,锂离子二次电池引人注目。该锂离子二次电池一般由以下部分构成:通过把由薄片状的正极集电体和在其表面上涂敷的正极活性物质构成的薄片状正电极、与由薄片状的负极集电体和在其表面上涂敷的负极活性物质构成的薄片状负电极隔着隔离物层叠,而形成的薄片状的内部电极对(层叠体);以密封状态覆盖该内部电极对且在内部收存有电解液的电池壳;以及与该电池壳内的内部电极对的各正电极和各负电极分别连接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另外,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通过电解液和隔离物移动并被插入到负极活性物质中,而在放电时锂离子以与此相反的顺序移动,由此作为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
作为上述的由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构成的内部电极对的一例,已知有为了实现把内部短路造成的电池损伤和对周围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等的目的,使在薄片状电极之间夹着的隔离物连续地形成而构成层叠体的内部电极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抑制内部短路的波及和提高散热性能等目的,公开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形成在把两片微多孔薄膜粘贴起来形成的袋状隔离物的内部收存了薄片状电极的电极单 元,并把这些电极单元依次层叠起来得到的内部电极对(层叠体)。
而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消除无用空间而增大电池容量等目的,公开了一种角型二次电池,具有:把其下端边弯折了的长的带状隔离物弯折成曲曲折折(“之”字形)的形式,在弯折后的连续隔离物之间交互地配置正负各极性的薄片状电极而得到的内部电极对(层叠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均存在如下所述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在把微多孔薄膜粘贴起来形成的袋状隔离物内收存薄片状电极,难以实现自动化,而且必须有切断隔离物的工序,产生了操作性和生产率显著劣化的问题。另外,在使用例如无机材料复合隔离物等时,从切断面上掉落的粉末成为层叠体短路的重要原因,而且该隔离物的树脂薄膜处的利用热熔接的粘贴很困难,所以产生了可使用的隔离物的材质受限制的问题。
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组装过程中必须一边精确地调整薄片状的正负各电极与隔离物的位置一边弯折隔离物而形成层叠体,所以产生了操作性和生产率劣化的问题。而且,在弯折隔离物时,对夹着的薄片状电极端部施加过大的力,容易产生该电极的位置错离和电极端部的机械损伤,产生了这样的组装时的薄片状电极的位置错离和对薄片状电极的机械损伤成为电池容量低之类的性能劣化和产生内部短路的重要原因的问题。
而且,近年来,伴随着二次电池等的各种各样的用途的扩大,希望开发可以灵活应对薄片状电极和隔离物的尺寸、形状、材质等的与用途对应的变更的层叠装置。
于是,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在弯折连续隔离物时保护薄片状电极端部、并实现该隔离 物的圆滑弯折形成,且可以提高生产率的连续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的层叠装置。
(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续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的层叠装置,是一边把连续的带状的隔离物折叠,一边依次层叠该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而形成层叠体的连续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的层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保持上述带状的隔离物的前端部,在其上依次层叠薄片状电极和隔离物的层叠工作台;在上述层叠工作台的上方以该层叠工作台为中心往返移动上述带状的隔离物的隔离物往返移动单元;以及构成为能够以覆盖层叠的上述薄片状电极的在上述隔离物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部的边的方式接近或远离上述层叠工作台,且对伴随着上述隔离物的往返移动的在上述薄片状电极两端部处的折叠进行导引的弯折导引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耐时有限公司,未经英耐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2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