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动沉降片和横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5856.2 | 申请日: | 2007-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0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 发明(设计)人: | 森田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D04B15/06 | 分类号: | D04B15/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弹簧加力来按压编织物的可动沉降片和横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横机的针床的前端齿口上设置具有有助于在天竺编织(天竺编成)中形成沉降弧或者针编弧的退圈或脱圈功能的沉降片。通过使沉降片可动,使用固定沉降片难以编织的多股集圈、双罗纹线圈、翻转横列线圈等编织变得容易。通过对可动沉降片进行弹簧加力,可使适当的张力一直对线圈弧作用,可编织高质量、风格好的编织物。
图5(a)表示利用受到弹簧加力的可动沉降片按压编织物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的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可动沉降片装置1由沉降片部件2和游丝3构成,设置在针板4的齿口5侧的前端附近。针板4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在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在针板4之间形成收容织针的针槽。沉降片部件2是板状,形成图示的形状。在靠近针板4的前端具有减少了上部的一侧面的壁厚的槽部4a。沉降片部件2的包括支撑部2a的大致倒Ω字形的部分收纳在槽部4a。在针板4上,沉降片支承用凹部4b形成在槽部4a的底部。沉降片支承用凹部4b在圆弧形的表面支撑沉降片部件2的支撑部2a。支撑部2a的外周与沉降片支承用凹部4b嵌合。沉降片部件2可以支承用凹部4b的内周侧的圆弧的虚拟圆心4c为中心摆动变位,根据摆动变位,从支撑部2a延伸的臂部2b向齿口5进退。在臂部2b的前端附近形成按压从织针向齿口5垂下的编织物的针织纱的针织纱承接部2c。在臂部2b的中间,在从圆心4c起直径最大的部分上设置在天竺编织中将针织纱引入织针时钩住针织纱而形成沉降弧的前边缘部2d。减少臂部2b的不与针板4的槽部4a接触的一侧的厚度,使前边缘部2d成为相邻的织针间的中央。
游丝3的基端部3a具有弹性地与弹簧卡定部2e卡定,弹簧卡定部2e设置在臂部2b从沉降片部件2的倒Ω字形的部分伸出的部分上。游丝3除了基端部3a、形成大致U字形。U字形的部分具有沿着沉降片部件2的支撑部2a的内周弯曲、绕圆心4c迂回的迂回部3b以及从迂回部3b起与基端部3a并行延伸的自由端部3c。自由端部3c的前端附近与针板4的槽部4a的上侧的按压部4d抵接。在图示的状态下,游丝3的自由端部3c受到按压,比自由状态更接近基端部3a侧,以圆心4c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的扭矩附加在沉降片部件2上。如果基于钩在针织纱承接部2c的针织纱的张力的反方向的扭矩增大,则沉降片部件2向逆时针方向摆动变位,缓和针织纱的张力。
在图5(a)所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中,沉降片部件2和游丝3是分体的。利用冲压在金属板进行穿孔制造沉降片部件2。弯曲成形方形剖面的金属线材料来制造游丝3。对此也提出可与弹簧形成一体的沉降片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的图4等所示的沉降片用于圆形针织机,大致是直线形,在进行编织作用的机头的相反侧等形成弹簧元件。在专利文献1中的实施例部分的最后附近也有“当然也可以利用弹簧网形成沉降片板,利用其弹力形成加力机构”的记载。
图5(b)表示在(a)所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中使沉降片部件2和游丝3成为一体的情况下虚拟的构成。由于是利用冲压穿孔制造沉降片部件2,因此,在使扭矩弹簧部6一体的情况下,可考虑同时穿孔制造。即,扭矩弹簧部6在(a)中从设置了弹簧卡定部2e的部分起作为伸出部6a向支撑部2a侧伸出,预计由迂回部6b和自由端部6c大致形成U字形。但为了可进行冲压穿孔的批量生产,扭矩弹簧部6的外周和沉降片部件2的倒Ω字形部分的内周之间的间隙s需要为一定的标准以上,扭矩弹簧部6的宽度w也需要为一定的标准以上。
图6是图5所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的变位量和负荷关系的大致趋势图。在图5(a)所示的沉降片部件2和游丝3是分体的结构中,如实线所示,变位量和负荷的关系在将针织纱适当地往下压的使用负荷范围内。如图5(b)所示,如果假定将扭矩弹簧部6形成一体,则必须使间隙s和宽度w大于分体时。如果间隙s加大,则与游丝3相比,扭矩弹簧部6的线短。扭矩弹簧部6利用整个线长分担弯曲变形时,如果线长缩短,则各部分担的弯曲负荷增大。如果宽度w增大,则扭矩弹簧部6的剖面惯矩大于游丝3的剖面惯矩,相同的弯曲变形需要大的弯曲力。其结果,如双点划线所示,相对变位量的负荷转移到大的一侧,有超出使用负荷范围的危险。并且,有超出弹簧材料强度界限、扭矩弹簧部6破损的危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034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5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