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形性改性剂及使用该改性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10356.1 | 申请日: | 200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5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残华幸仁;料所祐二;清水健;下鹈濑正史;水上茂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53/00 | 分类号: | C08L53/00;C08K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改性 使用 聚丙烯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聚丙烯系树脂的成形性改性剂,以及含有该成形性改性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polypropylene resincomposition)。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流痕和空隙的产生、改进模制品外观的成形性改性剂,以及含有该成形性改性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在注塑成型时的成形加工性能良好,成形时的流痕特性和空隙特性优异,适合于汽车外装部件等的注塑成型制品。
背景技术
聚丙烯系树脂由于其重量轻且回收性能优异,所以它用于汽车部件的需求不断高涨。具体地说,提出过使用在晶态聚丙烯树脂中配合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等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成分和滑石等无机填料的聚丙烯树脂组合物,通过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适宜的聚丙烯树脂及各种弹性体成分、无机填料,提高成形性,机械物理性能和外观等。
为了以更高的效率生产轻量化汽车部件,近来一直期望有可能在更短的成形时间内使壁更薄的模制品成形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但是,要使这样的制品成形,容易发生流痕(模制品的表面出现的虎纹外观)等成形外观缺陷的问题,尤其是在无涂装的部分露在外面的保险杠等部件,存在损害作为商品外观性这样的课题。另外,缩短生产周期意味着缩短注塑成型时的保压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因空隙引起的凹形(dimple-like)成形缺陷问题。
作为这样的流痕改良技术,可以例举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或 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以提供在制成模制品时不易发生流痕、产生麻点少、外观漂亮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作为课题,作为该问题解决手段,该专利文献公开了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它是以特定的比例配合聚丙烯系树脂(A),[η]BEP为8.0dl/g~15dl/g形成的,聚丙烯系树脂(A)具有特性粘度[η]AP为1.3dl/g以下的丙烯均聚物部分和特性粘度[η]AEP为3.0dl/g以下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部分。但是,专利文献1虽然记载了离模膨胀比(dye swell ratio),但不仅未记载实质上的流痕改良程度,也丝毫未记载有关高橡胶含量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成形性的改良。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以提供表现出良好外观、成形加工性能优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作为课题,作为该问题解决手段,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是使用由具有特定物理性质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构成的成形性改性剂。具体地说,该专利文献公开了丙烯均聚物部分(晶态成分)的MFR为500g/10分钟以上,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整体的MFR为100g/10分钟以上,离模膨胀比为1.2~2.5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
但是,使用这些技术时,虽然流动性良好,但为了弥补抗冲性,就不得不增加昂贵的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的使用量,尚有值得改进之处。
又,专利文献3以提供成形性与刚性、抗冲强度等相互平衡的、性能优异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为课题,在其解决手段中,公开了整体的MFR为10~130g/10分钟,橡胶成分的数均分子量为20万~100万的ICP(成分a)。也公开了与该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不同的整体MFR为0.1~8g/10分钟,橡胶成分的数均分子量为30万~90万的ICP(成分b)。还公开了除这些成分a,成分b之外,以特定比例配合无机填料(成分c),聚乙烯(成分d)以及脂肪酸酰胺或其衍生物(成分e)的技术。但是,专利文献3仅仅着眼于耐损伤的性能,并未将模制品的外观作为发明的解决课题。因此,并未公开也未提示晶态丙烯聚合物部分的流动性,晶态丙烯聚合物部分和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部分的粘度比与流痕特性 所代表的模制品外观之间的关系。
最近,从包括成本的观点出发,要求即使这些成分的绝对量少也要有效果,还有,在考虑到用于母粒的场合,要求添加时被改性的材料的物理性质变化小,不论使用何种被改性材料都有效果。上述专利文献都未记载有关新的改良要求,所以,现状是尚有许多应当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7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8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8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0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