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箱壳式真空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7821.6 | 申请日: | 200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5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裕己;胜又清仁;竹下幸宏;长竹和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2B1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会卿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箱壳式 真空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变电站露天使用以保护动力设备和用于各种其他应 用的接地箱壳(dead tank)式真空断路器,更特别地涉及箱内的内部 压力结构。
背景技术
图4显示了现有技术的接地箱壳式真空断路器的竖向截面前视 图。地箱2支承在安装工作台1上。操作盒4通过支承板3固定到地 箱2的一端。操作盒4内部包括操作机构。绝缘支承管5由支承板3 支承在地箱2内沿水平方向的一端,支承绝缘构件6支承在地箱2内 沿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导电的活动侧触点盒8通过绝缘支承构件7支 承在绝缘支承管5上。固定侧触点盒9支承在支承绝缘构件6上。作 为电路切断部分的真空断路器10分别通过活动侧和固定侧触点盒8 和9水平支承在真空断路器的活动侧端部和真空断路器10的固定侧端 部处。操作盒4内的操作机构通过图中未显示的杠杆和延伸穿过绝缘 支承管5及绝缘支承构件7的绝缘操作杆12与真空断路器10的活动 导线11相连。真空断路器10的活动导线11插入活动侧触点盒8中, 并且与活动侧触点盒8电连接。真空断路器10的固定导线13与固定 侧触点盒9电连接。导线14和15包括分别与触点盒8和9电连接的 下端,并且从地箱2的内部以倾斜状态向上延伸。导线14和15分别 由套管16和17包围,所述套管16和17分别由安装在地箱2上的套 管式电流互感器18和19支承。套管端子20和21分别设置在导线14 和15的上端。
而且,地箱2内充满大约0.15MPa的SF6气体以便使导线14和 15的高压主回路部分和真空断路器10与处于地电位或地电势的地箱2 绝缘。因为SF6气体在绝缘性能方面优越,所以SF6气体可以在低压 下实现其功能。
图5显示了现有技术的真空断路器10的剖视图。真空容器通过利 用金属固定侧端板23和活动侧端板24密封陶瓷绝缘管22的两端制造 而成。固定导线13的一端固定到固定侧端板23的中心处。活动导线 11延伸穿过形成于活动侧端板24的中心处的通孔24a。波纹管25的 一端固定到围绕通孔24a的活动侧端板24的内侧。波纹管25的另一 端固定到活动导线11上。固定电极26和活动电极27分别固定到固定 导线13和活动导线11的内端,使得固定电极26和活动电极彼此相对。 主屏蔽体28在位于绝缘管22长度中间位置处设置于绝缘管22的内侧 上。端子屏蔽体29和30分别设置在端板23和24的内侧上。波纹管 屏蔽体31固定到活动导线11上以便覆盖波纹管25的一部分。
在如此构造的真空断路器中,以下列方式进行闭合和打开操作。 当在闭合操作的情况下响应于闭合命令驱动操作机构时,通过杠杆和 绝缘操作杆12移动活动导线11,并且活动导线11使活动电极27与 固定电极26形成接触,从而实现导线14和15之间的连接。当在打开 操作的情况下,绝缘操作杆12响应于抽出命令由操作机构通过杠杆拉 动时,活动导线11移动,并且活动导线11使活动电极27与固定电极 26分开,从而断开导线14和15之间的连接。
在真空断路器10中,不管活动导线11在闭合和打开操作中如何 运动,能够伸展和收缩的波纹管25都会保持真空容器中的真空。波纹 管25具有能够承受外侧真空和内侧SF6气体压力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压 差的结构。然而,由于波纹管25由金属材料薄板例如不锈钢制成,因 此,当压差增大到超过某一水平时,波纹管25可能发生称作失稳 (buckling)的现象。因此,波纹管25内侧上SF6气体的压力需要低 于或等于大约0.2MPa。而且,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由于SF6气体的较 大全球变暖潜力,目前需要尽可能地减少SF6气体的使用量。
专利文献1显示了通过设定波纹管外侧的真空和波纹管内侧的低 压气体或大气压力来减小波纹管的内外压力之差,从而防止波纹管受 损的方法。专利文献2显示了使非真空侧(anti-vacuum side)上的空 间形成低压密闭腔室的方法。
专利文献1:已公布的日本专利申请,Kokai No.2004-220922
专利文献2:已公布的日本专利申请,Kokai No.H06-2088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未经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78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动力系统油液污染监测与清洁过滤装置
- 下一篇:流体增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