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10611.1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66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小勇 |
主分类号: | G01N9/02 | 分类号: | G01N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1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式 土壤 密度 钢套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工测试测试装置,特别是指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检测中需要测定压实填土的密度,灌砂法是较好的和常用的测试密度的方法。灌砂法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但主要缺点是,容易受认为因素的影响,人工剔凿试坑,测试工效较低,需要携带较多量的砂,而且称量次数较多,手工整理计算结果,测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机械化施工快速测试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是通过液压系统使用钢套筒取土试样,并测量土壤体积,使用量测系统称量土试样的质量、计算土样密度、并打印试验结果。能够快速测试土壤的密度,机械化程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设计一种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它由反力系统、液压系统、钢套筒、量测系统等组成。液压系统由千斤顶、油管、手动油泵组成。反力系统提供千斤顶工作时的反力。千斤顶是双程的,外围是一油腔、中间是一空腔。钢套筒放在千斤顶的中间空腔里。钢套筒由上部单元、中部单元和下部单元三部分组成,上部单元的顶端有一中空的圆环,下部单元下端为刀刃状。上部单元、中部单元和下部单元三部分均有相等的三块组成。三块之间以及三单元之间均有锁口连接,形成整体。上下双程千斤顶能够作用在圆环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提供向下压力和向上拔力,能够将钢套筒压入和拔出土壤。量测系统由显示面板、微机处理器、打印部分、传感器组成,能够完成土试样的质量的称量、密度的计算和测试结果的打印。
本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测量准确、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可直接打印土壤密度值测试结果,快速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钢套筒与千斤顶位置示意图。
图3钢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4钢套筒下部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图5钢套筒单元之间以及块体之间锁口连接示意图。
图6量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液压式土壤密度钢套筒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由反力系统1、液压系统、钢套筒5、量测系统6等组成。液压系统由千斤顶2、油管3、手动油泵4组成。千斤顶2外围是油腔7,中间是空腔8。千斤顶2是的上下双程千斤顶。钢套筒5放在千斤顶2的中间空腔8里。钢套筒5由上部单元9、中部单元10和下部单元11三部分组成。下部单元11的剖面图10下部为刀刃状。上部单元9、中部单元10和下部单元11三部分均有相等的三块组成。三块之间以及三单元之间均有锁口13连接,形成整体。量测系统6由显示面板14、微机处理器15、打印部分16、传感器17等组成。
土壤密度测定操作步骤如下:
1、将上部单元9、中部单元10和下部单元11组装成钢套筒5。
2、将液压系统的千斤顶2、油管3、手动油泵4组装好。
3、选择好测试部位,将钢套筒5放入千斤顶2的中间空腔8里,下部的刃口直接放在取样的部位。
4、将千斤顶2下程作用在钢套筒5的上部单元9的圆环的上面,通过手动油泵4,将钢套筒5压入土壤中。
5、将千斤顶2上程作用在钢套筒5的上部单元9的圆环的下面,通过手动油泵4,将钢套筒5及土试样从土壤中拔出。
6、将钢套筒5的上部单元9和下部单元11拆下露出土样,然后将中部单元10的土试样上下面销平,与中部单元10的顶端和底端平齐。
7、中部单元10中的土试样为要测试密度的部分,其体积V为中部单元10的中空体积。中部单元10的内直径为D,高为H。则土试样
8、将土试样体积V输入微机处理器15,
9、将土试样放入量测系统,利用传感器17可以称量土试样的质量M
10、将土试样的质量M传输给微机处理器15。
11、微机处理器15计算试样的密度。
12、显示面板14能显示测试结果。
13、打印部分16能打印测试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小勇,未经李小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06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