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05734.6 | 申请日: | 200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4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胜年 |
主分类号: | F17D1/08 | 分类号: | F17D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明华 |
地址: | 300201天津市河西区围***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节能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领域中,尤其涉及一种液体输出管路的改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输液管道,如供热系统或制冷系统中的输液管道,采用的管道系统主要是水泵和管道,即水泵的出口端直接与输水管线连接,系统中,供、回水压及流量等均主要决定于水泵的功率,当功率不足等原因造成水压降低时,往往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等均无法达到运行指标。
发明人经过长期的试验和研究,发现现有的管路系统存在耗能高和不节能的技术问题。因此发明人利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对现有管道系统中的装置进行了根本的改造,解决了上面的高耗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装置不耗能,所以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应用范围非常广,无论在工业,农业生产领域,还是生产、生活领域,凡是在管道中利用液体泵进行输送各种液体时,都可以使用本装置达到耗能大大降低的技术优点,从而节约能量。且本实用新型耐用,不产生任何形式的污染,维护方便,易于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流体管道输出中的高耗能技术中的问题,发明了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体节能输送装置,包括固定法兰1和外管2,还包括内管3,变径管4,外箍盖组A,C和内外管间钢箍6;
为了使通过装置的液体产生加速的效果,所述内管3和变径管4设置在所述外管2内部;所述变径管4设置在装置进液端口内部,且变径管4的大头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2的内表面紧密贴合,变径管4的小头一端和所述内管3直径相同并联通;
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一副腔K1,在所述内管上3贯通设置有斜口槽10和一组内管穿孔13;
为了使液体部分流入第二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在所述外管2上贯穿设置有外管穿孔组,所述的外箍盖组A,C套接在包含有所述外管穿孔组的外壁上;
在所述内管3和外管2间固定套接有固定内外管的一环形内外管间钢箍6,且在所述内外管间钢箍6上设置有一组管间排液孔11。使得第一副腔K1和第二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的液体可以通过排液孔11排出,且与主腔K3内的液体汇集共同输入管路中。
为了起到固定的作用,在所述装置进液端和出液端设置有所述的固定法兰1;所述的外管2、变径管4和内管3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法兰1上;所述装置的进液端还包括一个与变径管4固定连接堵头7。
为了达到加速水流的作用,设置了两个外箍盖结构:即所述的外箍盖组包括进液端外箍盖A和出液端外箍盖C;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安排在装置进液口端外管2的外壁上,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安排在装置出液口端外管2的外壁上。
为了实现使液体流入第二副腔Ka和第三副腔Kc的目的,所述外管穿孔组包括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A1,A2和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C1,C2;且所述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包括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1和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所述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包括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1和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
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的轴向长度大于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1到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的距离;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的轴向长度大于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1到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间的距离。
所述进液端外箍盖A座封在所述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上,即将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封在所述外管2和进液端外箍盖A之间,形成第二副腔Ka。
所述出液端外箍盖C座封在所述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上,即将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封在所述外管2和出液端外箍盖C之间,形成第三副腔Kc。
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二副腔Ka,并流回第一副腔K1,所述进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为一组进液端外箍盖进液孔A2和一组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1,所述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孔A1流入第二副腔Ka,而所述进液孔A2用于第二副腔Ka中液体回流时通过。所述两组进液端的外管穿孔分别均匀分布在外管2上.
同样,为了使液体流入第三副腔Kc,并流回第一副腔K1,所述出液端外箍盖穿孔组为一组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和一组出液端外箍盖出液孔C1,所述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孔C1流入第三副腔Kc,而所述进液孔C2用于第三副腔Kc中液体回流时通过。所述两组出液端的外管穿孔分别均匀分布在外管2上。
所述贯通设置在内管上3的斜口槽10和一组内管穿孔13;所述斜口槽10距装置进液端的距离大于所述进液端外箍盖出液孔A1距装置进液端的距离;所述内管穿孔13距装置出液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端外箍盖进液孔C2距装置出液端的距离;
在所述内外管间钢箍6的径向表面上等距离均匀分布有一组管间排液孔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胜年,未经李胜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5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