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开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200301.4 | 申请日: | 200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4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兴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兴发 |
主分类号: | E05F15/20 | 分类号: | E05F15/20;E05F15/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313009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开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开门机,尤其是一种用于平开门上的自动开门机,属于平开门自动开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多数公共场合的出入口均采用了自动门,通过在门上安装探头,接收信号,由控制器进行门的开关控制,从而实现门的自动开启与关闭。根据场地、门等的布局位置的不同,而选择平移门、平开门等。目前的平开门,多数采用机械式控制,如液压式或者气压式,来实现平开门的开启,其开门角度和速度无法进行调节。另外也有采用控制电路板来控制开门的角度和速度的,这种自动门开门机,机壳安装在门框的上方,在机壳内安装有变压器,接收器,控制电路板以及电机等,通过屈臂连杆将机壳与门连接在一起,通过屈臂连杆的角度变化,实现门的开启,这样的结构由于连杆角度变化时容易出现死角,因此门的开关角度和速度调节效果仍然不理想,导致自动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启不够大,或者开启过大,与墙碰撞造成损坏的问题。另外该自动门机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对连杆的角度进行多次调节,使安装显得麻烦,并且连杆暴露在外的安装方式使得自动门显得不够美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开门用的,连杆被隐藏的自动开门机,本自动开门机控制精度高,外表美观,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它包括机壳(1),在机壳(1)内安装有依次连接的变压器(3)、接收器(4)、控制电路板和电机(8),接收器(4)上还连接有信号器(5),且信号器(5)位于机壳(1)外,机壳(1)内还安装有齿轮装置(9),其一端连接在电机(8)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连接在转轴(10)上,转轴(10)的另一端则连接在连杆(12)上,连杆(12)安装在机壳(1)外的转动外壳(11)内。
所述的控制电路板内分别有速度、力度控制电路板(6)和角度控制电路板(7)。
所述的信号器(5)为人体感应器或者密码遥控器或者磁卡器或者开关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控制电路板,对开门的速度和角度进行精确控制,通过电机(8)带动齿轮装置(9),从而带动转轴(10)的运动,进行门的开启,非常简单易行。更重要的是,转轴(10)是连接安装在转动外壳(11)内的连杆(12)安装,即连杆(12)被隐藏在转动外壳(11)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外表非常美观大方。另外这种隐藏结构还使得该自动门机在安装时不需要进行多次调节,安装非常方便。转动外壳可以安装在各种门上,能够得到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将依次连接的变压器3、接收器4、控制电路板和电机8安装在机壳1内,并在接收器4上安装一个信号器5,信号器5选用人体感应器,安装于机壳1上的下方或前方位置,再在机壳1内安装齿轮装置9,使其一端连接在电机8的输出轴上,另一端连接在转轴10上,转轴10的另一端则连接在连杆12上,连杆12安装在机壳1外的转动外壳11内。使用时,机壳1安装在门上方的门框上,转动外壳11则安装在门的上方,两者通过转轴10连接,整个装置通过变压器3连接在电源2上。
当人进入该自动开门机的人体或者遥控感应区域时,信号器5感应到信号,送入接收器4,接收器4再将信号传递给控制电路板,由控制电路板的速度、力度控制电路板6和角度控制电路板7分别对开门的速度、力度和角度进行精确控制,并做出开门指令,由电机8带动齿轮装置9的转动,齿轮装置9则带动转轴10的转动,由转轴10带动了安装在门上的转动外壳11内的连杆12,从而将门开启。转动外壳11与门一起运动。对于开门的速度、力度和角度的调节,通过调节速度控制电路板6上的电容,实现开门力度的调节,以及速度在2″~7″精确可调;通过角度控制电路板7上感应片导通的时间,实现开门角度在50°~130°之间精确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其信号器5采用磁卡器或者开关设备,安装于人接触操作方便的门框的相应位置上,其余结构、安装及操作同实施例1。当人进行密码输入、读卡以及开关操作后,接收器4就接收到开门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控制电路板,作出指定角度和速度的开门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兴发,未经杨兴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03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强磁场诱发获得大磁致应变NiMnGa单变体的方法
- 下一篇:塑料屏蔽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