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帽型温差发电式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9413.2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06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郑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大鹏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楼仙英;徐年康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差 发电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帽型温差发电式充电器,尤指一种利用戴帽者头部皮肤表面与帽子内层周围间的温差,将热流转换成电能,对例如手机、MP3等随身小电器的充电电池充电,以备不时之需的新颖帽型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电子产品及相关的随身型3C或视听产品正被普及化,在技术先进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手机、MP3、PDA等随身电子设备已逐渐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手一机,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是这类商品最大的特点,但众所周知,作为其电源的充电电池的电量一旦耗尽,就必须取出电池或连机利用充电连接器或充电座插接在家用电源插座上进行充电后,方能继续使用。这种充电方式,对例如手机、PDA等的使用而言,如果在荒山野外活动,例如,在行程数天或更长的深山荒漠探险、露营等活动中,当发生电池电量不足或耗尽时,由于无电源可用,无法充电,因此容易发生信号微弱或中断的情况,一旦紧急发生,将造成困扰甚至无可弥补的人身安全事故。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有人携带备用电池以满足需要,但荒山野外环境恶劣,如果必须长期滞留且电子产品使用频繁时,仍有通信中断的情况。
为了免受使用家用电源插座充电的限制,目前市面上已有将太阳能电池应用在电子计算器或其它携带式电子产品上,这样虽不依靠家用电源,可随时接受太阳光充电,但在夜间时却无法使用。而在现有技术中,日本精工舍钟表公司所设计的腕表通过使用温差发电芯片,从而将腕部体温转换为电能供机芯使用,但此种结构的电池与表构成一体,并且这种结构也无法应用于其它的电子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帽型温差发电式充电器外形为一帽子,其帽檐或帽舌内侧具有充电座,帽冠内侧与人头皮肤接触部分缀有微型温差芯片组,通过电线与充电座相连,手机等随身电子设备的电池可置于充电器座。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帽型充电器,包括一具有帽冠及帽檐或帽舌的帽子;至少一部分微型温差发电芯片组,其镶嵌在以织物及/或非织物制成的帽子的帽冠内面并位于可与人的头部接触部分;一设在上述帽檐或帽舌内侧面的充电座;及一用于电气连接温差发电芯片组与充电座的连接电线。在手机确定在何时段时间不用时,可取下电池进行充电,尤其适合对备用电池随时进行充电,以便原配电池信号衰弱时更换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帽型温差发电式充电器利用戴帽者的头部体温与芯片组间的温差效应发电,对电池充电。因此无论是在荒山野漠、海上等无电源之处,白天或夜里,只要戴上帽子便可进行充电,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帽型充电器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帽型充电器的仰视图;
图3为沿图2的A-A线剖开的纵剖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帽型充电器实施例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帽子 11 帽冠
12 帽檐(帽舌) 13 夹层
20 温差发电芯片组 21 温差发电芯片
30 充电座 31 容置槽
32 充电器(充电电路) 33 插孔
40 连接电线 41 插头
50 充电电池 T1,T2粘扣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帽型体温发电式充电器,包括:一具有帽冠11及帽舌或帽檐12(本实施例为帽舌)的可保暖的帽子10;至少一部分(本实施例为从前额头至后头盖部分)的含有复数片微型温差发电芯片21的数组芯片组20,其舒贴的镶嵌式缝缀在此帽子10的帽冠11内侧位于与人的头部接触部分;一个设在上述帽舌(或帽檐)12的内侧面的可拆式充电座30;及一条用来电气连接温差发电芯片组20与充电座30的具有插头41的电线40。
帽子10采用纤维质织物或非织物(不织布)制成,帽舌12采用同材质或不同材质,该帽舌内夹有或缝有例如较硬挺的材质,如硬质板、塑料板或其它种板材的夹层13,或直接以织物多叠层缝制而成。上述织物或非织物优选是具有绝热及防水特性的纤维布,避免日照高温影响芯片双面温差过小及雨水的渗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大鹏,未经郑大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94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