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工业废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9129.5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76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侯正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正奇 |
主分类号: | B01D53/74 | 分类号: | B01D53/7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0333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工业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机废气净化处理大气环境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气分子(污染物)进行分解处理的一种净化装置,其可广泛用于化工、橡胶、塑料、皮革、医药、农药、油漆、涂料等行业的生产场所环境。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的飞速发展,大气环境破坏日益严峻,我国大气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全球公害,并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
目前,常用的传统废气处理方法有生物法、冷凝和催化燃烧法、活性炭吸附法、纳米光催化、电晕放电法等。但是以上方法对于高流速、大流量、低浓度废气的处理效果不佳。
就活性炭吸附极易受空气中的水气、油污及颗粒物的影响引起活性炭吸附容量下降,且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需定期更换,使得该方法的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光敏半导体催化氧化或纳米金属氧化物光催化也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但该技术的降解效率受控于污染物质与催化剂表面界面扩散速率,及存在催化剂易中毒等问题,因此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电晕放电法与常规技术相比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阻力损失小,但在大流量、高流速就显得作用不大,而且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高及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法处理大流量、高流速废气不太可行。燃烧法处理低浓度、大流量、高流速工业废气,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能耗费用高。因此开发一种简单、成本低廉、效率高废气污染净化处理装置非常必要,其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专利ZL02112672.0提供了一种工业废气净化装置,主要由电机、减速器,其特征在于:还由除尘机、离心油丝分离机、接引风机、连通离心油丝分离机和除尘机的气体通道组成;其中除尘机由壳体、转轴、筛板、设于筛板上的密封装置、设于筛板和转轴之间的弹簧、设于筛板两侧的转子壁和定子壁组成;其中转子壁的一侧设有辐射状滑槽,滑槽在靠近转轴的一侧设有键形通孔,转子壁另一侧设有圆柱凸台,与设于定子壁的轴孔配合,定子壁的轴孔的下侧设有锯齿,转轴上设有插槽,插槽内设有弹簧孔。其主要是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处理,使用范围相当有限。
中国专利ZL200620060702.X提供一种工业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壳体、至少1只叶轮、转动轴、螺旋导流器、筒状过滤器与固定支架、水箱、水泵和至少1个喷液头;壳体呈管形或空心柱形,叶轮设于壳体内腔前部的转动轴上,转动轴两端设于壳体内腔两端,螺旋导流器设于叶轮后方的壳体中心,筒状过滤器套设于螺旋导流器外,筒状过滤器固定支架设于壳体内腔;水箱设于壳体下部,水箱顶部的进水口与壳体的出水口连通,水箱设有排污口,喷液头设于壳体内腔的叶轮一侧并由管道接水泵出水口;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连通。但其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工业废气处理装置,以有效地分解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使其达到工业生产无污染排放,净化空气环境。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均流风管管道、电离放电管、变频电源,均流风管管道的进风端连接箱体上的进风口,出风端连接箱体上的出风口,电离放电管的外电极和内电极的引线连接变频电源,变频电源输入220V/50Hz或380V/50Hz交流电,所述均流风管管道上横向排列有至少一支电离放电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箱体上设有箱门,以对箱体内的各部件进行保护,避免在工作中损坏。
所述均流风管管道可上下排布,形成上风管和下风管,可有效扩大气体总量,减小箱体的长度,节约空间。
所述箱体的出风口上还可以设置引风机,以利于废气排出均流风管管道。
所述均流风管管道可为多个,箱体上相应地设置多个进风口和出风口,多个均流风管管道之间通过风管支架进行连接。
所述变频电源设置在多个均流风管之间,以便于和电离放电管的外电极和内电极引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正奇,未经侯正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91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