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9086.0 | 申请日: | 200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3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旭;彭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8 | 分类号: | F04D29/08;F04D29/42;F04D29/7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严新德 |
地址: | 2019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双吸泵 内置 循环 密封 冲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泵,特别是一种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单级双吸离心泵中设置有冲洗循环水路,用以冲洗、润滑、冷却泵的密封部件。冲洗循环水路是通过泵盖中的内流道与密封架中的内流道连通实现的,并且密封架中的内流道与泵轴之间存在夹角,内流道中的液流对密封装置产生反向作用力。但是当泵处于大流量扬程工况运行时,过大的回流压力要求压紧填料盖,而填料盖对轴套过大的抱紧力又会使轴套磨损加剧,过小的压力又难以实现密封而造成过量渗漏,影响到泵的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所述的这种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吸泵的冲洗结构在大流量扬程工况时工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由泵轴、叶轮、泵盖和密封部件构成,所述的叶轮设置在所述的泵轴上,所述的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的泵盖与泵轴之间,泵盖和密封部件的密封架中均设置有内流道,泵盖和密封部件密封架中的内流道连通,泵盖的内流道与叶轮与泵盖之间的腔室连通,其中,密封部件密封架中的内流道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泵轴的中心轴线,所述的泵盖的侧壁中设置有一个螺孔,所述的螺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密封部件密封架中内流道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螺孔内设置有一个调节螺杆,所述的调节螺杆的内端位于泵盖和密封部件之间的空腔内,调节螺杆的内端设置有锥形节流锥堵,所述的锥形节流锥堵与密封部件密封架中内流道的入口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泵盖与调节螺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和O型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密封架中的内流道与泵轴相垂直,所以其中的回流不产生横向的作用力,因此泵工作在大流量时不必对密封架的压紧力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螺杆可以调节锥形节流锥堵与密封架中内流道入口之间的间隙,从而对回流量进行节流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对照,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将密封架中的内流道改为垂直于泵轴轴线,内流道中的回流不会产生沿泵轴轴向的作用力,不影响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同时在泵盖中增设锥形节流锥堵对回流流量进行调节,使泵结构更完善,适用各种性能范围,提高泵运行可靠性;对密封部件的冲洗、润滑、冷却效果好,并延长了密封部件和轴套的使用寿命,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双吸泵的内置循环密封冲洗结构由泵轴1、叶轮2、泵盖3和密封部件9构成,所述的叶轮2设置在所述的泵轴1上,所述的密封部件9设置在所述的泵盖3与泵轴1之间,泵盖3中设置有内流道5,密封部件9的密封架中设置有内流道6,泵盖3和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的内流道6连通,泵盖3的内流道6与叶轮2与泵盖3之间的腔室连通,其中,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的内流道6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泵轴1的中心轴线,所述的泵盖3的侧壁中设置有一个螺孔,所述的螺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内流道6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螺孔内设置有一个调节螺杆7,所述的调节螺杆7的内端位于泵盖3和密封部件9之间的空腔内,调节螺杆7的内端设置有锥形节流锥堵8,所述的锥形节流锥堵8与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内流道6的入口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泵盖3与调节螺杆7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图中未示)和O型密封圈(图中未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密封架中的内流道6与泵轴1相垂直,所以其中的回流不产生横向的作用力,因此泵工作在大流量时不必对密封架的压紧力进行调节;通过调节螺杆7可以调节锥形节流锥堵8与密封架中内流道6入口之间的间隙,从而对回流量进行节流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90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