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刀口/圆弧内量爪尺寸及平行度校准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6479.6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9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3/18 | 分类号: | G01B3/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阳行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 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刀口 圆弧 内量爪 尺寸 平行 校准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测量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刀口/圆弧内量爪尺寸及平行度校准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要求对刀口/圆弧内量爪的基本尺寸和平行度进行校准。
圆弧内量爪基本尺寸用外径千分尺沿卡尺内量爪在平行于尺身方向检定。平行度用外径千分尺在内量爪距外端2mm处开始校准,以全长范围内最大与最小尺寸之差。
刀口内量爪的基本尺寸和平行度检测时,先将1块尺寸为10mm的3等或6等量块的长边夹持于两外测量爪测量面之间,紧固螺钉后,该量块应能在测量面间滑动而不脱落。用测力为(6-7)N的外径千分尺沿刀口/圆弧内量爪在平行于尺身方方向校准,尺寸偏差以测得值与量块尺寸之差确定。平行度用外径千分尺沿量爪在平行于尺身方向测量。国家标准里仅规定了测量方法,一般测量都使用手动操作,无专门的辅助装置,其缺点是定位不方便,操作不方便,数据测量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刀口/圆弧内量爪尺寸及平行度校准辅助装置,以解决在进行刀口内量爪的基本尺寸和平行度检测时无专门的辅助装置而导致定位、操作不方便和数据测量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刀口/圆弧内量爪尺寸及平行度校准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外径千分尺、长方体台架、压板和压板紧固件,所述压板通过压板紧固件将外径千分尺抵接于长方体台架的侧面。
所述长方体台架的顶面还设置有两条形凸块,所述两条形凸块宽度和间距与游标卡尺和检定量块相匹配的。
所述的压板紧固件为螺钉和设置于长方体台架侧面的与螺钉相匹配螺孔。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测量时首先调整外径千分尺:用压板和螺钉紧固外径千分尺并调整测微螺杆的轴线与工作台面平行,对准0-25mm外径千尺零位;然后,把要检定带刀口量爪的游标卡尺放在工作台上,按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要求,把10mm3等或6等量块长边放在两外测量面之间,用左手轻轻移动尺框夹持量块,使量块在外量爪测量面间夹紧贴合并能移动,左手握着尺身,母指抵着尺框,平行移动卡尺刀口量爪到外径千分尺两测量面间,右手转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最后,把要检定带圆弧内量爪的游标卡尺放在工作台上,移动测框使两测量面贴合,左手握着尺身,母指抵着尺框,平行移动卡尺圆弧量爪到外径千分尺两测量面间,右手转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因此,测量、操作方便,使得数据测量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刀口/圆弧内量爪尺寸及平行度校准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它由外径千分尺1、长方体台架2、压板3、螺钉4和设置于长方体台架侧面的与螺钉相匹配螺孔组成,所述压板3通过螺钉4和螺孔将外径千分尺1抵接于长方体台架2的侧面。长方体台架2是由尺寸为170×89×13mm、170×84×12mm、83×84×12mm(2块)共4块板材焊接而成,尺寸为170×89×13mm的板材的顶面要在170mm两边分别通过铣床各分出宽度为6mm条状凸条5,两条状凸条距离两边尺寸为25mm,主要作用是为了放置游标卡尺和10mm检定量块,因此,两条形凸5条宽度和间距设置的数据是要与游标卡尺和检定量块相匹配。螺孔设置在尺寸170×84×12mm侧面板材上。
使用方法如下:
1.调整外径千分尺:用压板和螺钉紧固外径千分尺并调整测微螺杆的轴线与工作台面平行,对准0-25mm外径千尺零位。
2.把要检定带刀口量爪的游标卡尺放在工作台上,按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要求,把10mm3等或6等量块长边放在两外测量面之间,用左手轻轻移动尺框夹持量块,使量块在外量爪测量面间夹紧贴合并能移动,左手握着尺身,母指抵着尺框,平行移动卡尺刀口量爪到外径千分尺两测量面间,右手转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
3.把要检定带圆弧内量爪的游标卡尺放在工作台上,移动测框使两测量面贴合,左手握着尺身,母指抵着尺框,平行移动卡尺圆弧量爪到外径千分尺两测量面间,右手转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64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