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5593.7 | 申请日: | 200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83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章建锋;范桂芳;王天武;龚继宝;侯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02 | 分类号: | C01C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制 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涉及一种配制工业用氨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配制大量的氨水,而氨气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热。若不采取妥善的降温措施处理,将导致氨水体系温度升高,当氨水温度超过60℃以后,氨气很容易挥发,加大了氨水的配制难度。尤其在配制高浓度氨水时,浓度越高,氨气越容易挥发,配制难度更大。因此,在配氨过程中需要对氨水进行循环冷却。一方面是通过冷却降低氨水体系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加强循环确保氨水的混合均匀,加快配置速度。尽管通过冷却降低了氨水体系温度,但在配制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氨气要挥发。若挥发的氨气不进行回收处理,将导致大量氨气损失,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大量的氨气排放在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克服氨水配制过程中温度升高造成氨气挥发浪费、污染环境、配制的效率低、配制终点难以达到等缺陷的配制氨水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的其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液氨瓶—该液氨瓶为一工业用液氨存储瓶,在输气管上设有控制阀门;
配氨罐—该配氨罐为一密闭的罐体;在罐体的顶盖上设有氨气排空管、进液管、氨水循环冷却进液管和与液氨瓶输气管相联的管端位于配氨罐罐顶部的输氨管;在罐体的底部侧壁上设有带阀门的氨水出液管;
吸收塔—该吸收塔为一喷淋吸收塔,其上顶端设有一排空管;在塔中下部侧壁上联接有与配氨罐氨气排空管相联的二个进气管、侧壁底部有与配氨罐和循环罐进液管相联的带有阀门的二个回液管、上部侧壁上设有一进液管;
循环罐—该循环罐为一密闭的罐体;顶盖上设有与吸收塔一进气管相联的排空管、与吸收塔一回液管相联的进液管和纯水进水管;在吸收塔下部侧壁上设有一带有阀门和循环泵的与吸收塔上部侧壁进液管相联的排液管;
设有一带有阀门和循环泵的与吸收塔上部侧壁进液管相联的排液管;
循环冷却装置—该装置为一板式换热器,冷却介质为循环冷却水;板式换热器进液管上设有阀门和循环泵;出液口与配氨罐上的液氨循环冷却进液管相联;
氨水输出管—该输出管为成品液氨输出管;与配氨罐液氨出液管与循环冷却装置液氨循环冷却进液管呈三通结构设置,其上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配氨罐与液氨瓶输气管相联的管端位于配氨罐罐底部的输氨管管端联接有一位于配氨罐底部的多孔圆环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制氨水时,将输送管氨气从液氨瓶引出的引入配氨罐管道,氨气通过圆环管道上的小孔分散与水充分接触,达到氨气溶解的目的。氨气溶解放出的热量,通过循环与冷却器进行热交换,降低氨水体系温度,将温度控制在40℃~50℃之间,减少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氨气挥发。通过循环加强氨水的流动,使氨水混合均匀,确保氨水体系浓度一致。为了确保配氨罐的排空顺畅而又不让挥发的氨气释放在空气中,将配氨罐排空与吸收塔连接。通过循环罐中的循环水进入吸收塔对挥发的氨气进行吸收,循环水量为每小时5~10m3,循环罐的排空同样与吸收塔连接,保证配氨罐的排空顺畅和氨气吸收。
当循环罐中氨水达到一定浓度(常温下氨水浓度小于8%)时,通过切换吸收塔底部的排液阀,将循环水排至配氨罐内。
采用上述工艺配制氨水,大大缩短了氨水的配制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避免了空气污染,改善了生产操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设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配制氨水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液氨瓶1—该液氨瓶为一工业用液氨存储瓶,在输气管上设有控制阀门2;
配氨罐3—该配氨罐为一密闭的罐体;在罐体的顶盖上设有氨气排空管4、进液管5、液氨循环冷却进液管6和与液氨瓶输气管相联的管端位于配氨罐罐底部的输氨管7;在罐体的底部侧壁上设有带的阀门的液氨出液管8;
吸收塔9—该吸收塔为一喷淋吸收塔,其上顶端设有一排空管10;在塔中下部侧壁上联接有其中一个与配氨罐氨气排空管相联的二个进气管11、12,侧壁底部联有其中一个与配氨罐进液管相联的带有阀门的二个回液管13、14,上部侧壁上设有一进液管15;
循环罐16—该循环罐为一密闭的罐体;顶盖上设有与吸收塔另一进气管相联的排空管17、与吸收塔另一回液管相联的进液管18和纯水进水管19;在吸收塔下部侧壁上设有一带有阀门20和循环泵21的与吸收塔上部侧壁进液管相联的排液管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55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