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嵌入式双头节能液化气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4632.1 | 申请日: | 200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53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钟自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自立 |
主分类号: | F24C3/02 | 分类号: | F24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30广东省广州市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嵌入式 节能 液化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嵌入式双头液化气炉(俗称煤气炉),是对现有嵌入式双头液化气炉的一种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流行的双头煤气炉都是嵌入式的,也即煤气炉的面板3与灶台面1紧贴在一起安装,炉头突出炉面,燃烧的火焰完全暴露在空气中,这种构造虽然美观大方,但缺点是燃烧放出的热量很大一部分被空气带走,不只热利用率差,在夏天还使炒菜者汗流浃背;有些专利申请者也曾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案,但都存在结构复杂,不美观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结构简便而又美观的解决方案来提高煤气炉的热效率,作为家用器具只有这两者的高度统一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在现有的嵌入式双头煤气炉的基础上,保持付炉头(4)结构及安装位置完全不变,将主炉头(11)安装在面板(3)之下,并在面板以下围绕主炉头(11)四周安装一个炉壁(9)(炉壁(9)可以是盆形,也可制成漏斗形,图1中显示的是盆形,图3显示的是漏斗形);这样做意义有二,1)一般来说70%以上的时间都是使用主炉头,因此主要矛盾解决了主炉头的节能问题即可;2)另外,一些尺寸不等的锅具一般都是在付炉头上使用,如尺寸不等的桶形锅,煲药罐等,因此有必要保留付炉头还是突出炉面布置,以方便大小不等的锅都能使用;3)此外,因下沉布置占用的空间较大,只将一个炉头下沉布置在整体大小上可以保持按现有的煤气炉的长宽尺寸不变,用户不须改变灶台面开孔尺寸,以方便老用户改造更新;这样主炉头燃烧的火焰就封闭在炉壁(9)与锅壁之间并从上部流出,大大减少了热量向空气的扩散;另外,整个炉壁都布置在炉腔内,不影响外观,因此,本实用新型既节能又保持了目前流行的嵌入式双头液化气炉的美观大方,经测试比传统煤气炉可以提高热效率约30%,使锅的火力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附图1:正视图
附图2:俯视图
附图3:漏斗形炉壁示意图
附图4:C处放大--悬空示意图
附图5:C处放大--带隔热垫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炉面(3)、炉壳(2)、主炉头(11)、付炉头(4)、付炉头支架(6)、炉壁(9)、点火装置(13)、喷射管(12)等组成;主付炉头、炉壁、点火装置、喷射管等都固定在炉壳内腔里,主付炉头、点火装置、喷射管等的结构均与目前市场煤气炉上使用的一样,付炉头还是突出炉面布置;所不同的是主炉头(11)安装在面板以下,下置深度H应大于锅壁的底部到锅体上安装提耳(7)处的高度,以保证锅壁的底部到主炉头的上平面有适当的间距,以便火焰扩散。
在面板以下围绕主炉头四周装有一炉壁(9),炉壁(9)的上缘开口内径A比锅体上安装提耳(7)处的外经稍大,锅壁与炉壁(9)之间应保持足够空间,以保证燃烧充分且高温火焰流动顺畅,并保证锅体提耳(7)以下都置于炉堂之中,以使绝大部分锅体受到高温火焰的冲刷。
主炉头下沉深度H及炉壁(9)的上缘开口内径A的数值取决于锅的大小及深度,可选取一般家庭主要使用的几款锅做几款相应的煤气炉,形成一个系列。
在炉面(3)正对主炉头(11)的位置上开有一个比炉壁(9)的上缘外圈稍小的圆口,为避免高温的炉壁将高温传递到炉面,圆口边与炉壁(9)的上缘不能直接接触,可以让圆口边悬空炉壁(9)的上缘几毫米(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圆口边与炉壁(9)的上缘外圈之间垫上一个隔热耐高温的垫圈(14)(如图5所示);炉壁(9)的下部开口比主炉头稍大并向上翻边,起到防溢流的作用,炉壁(9)的背面敷有保温层(10);锅具支撑点(8),一般3-6个,最好沿炉壁(9)的上缘四周均匀布置,并最好做成能与炉壁及锅壁紧贴的弧形圆柱体。
另外,在主付炉头之间还装有一隔热板(5),在付炉头区内还加有一横隔板(15),将付炉头区又分为上下两个腔,并且下腔前门不封闭,将点火装置及其电子元件、阀门、进气管等安装在温度较低的付炉头区的上腔中,而下腔可以当作干物箱,将家庭中的一些需防霉防潮的物品方入其内,做到物尽其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自立,未经钟自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46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波导装置
- 下一篇:用于计算机录入的电子笔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