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免撞式地上消火栓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1216.6 | 申请日: | 200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15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熊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钢 |
主分类号: | E03B9/04 | 分类号: | E03B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宝堂 |
地址: | 3154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免撞式 地上 消火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器材,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室外的地上式消火栓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政建设工程施工中常规使用的有二种室外消火栓,一种是地上式消火栓,另一种是地下式消火栓。地上式消火栓由于安装后露出地面有50公分左右,比较醒目,容易被寻找,维修也较方便,在目前市政建设工程中使用比较普遍。但正是它露出地面较高,全国每年受到汽车等撞击及破坏的室外地上式消火栓不计其数,在遭到撞击及破坏后,容易造成道路积水,交通堵塞,而且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大。而且每次都必须及时进行抢修才能消除其影响。
地下式消火栓由于安装在地面以下,它的隐蔽性强,不影响城市美观,受到破坏情况少,在寒冷地带可以防冻等优点。但作为使用和管理部门来讲,万一有火灾发生,特别是晚上,要去寻找很难,延缓救火时效,维修不便,还有容易被车辆等停、埋、占、压。大量地建设地下式消火栓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砌筑地下井室,占地面积大,施工工期长,一旦井盖被损坏而不及时进行维修就要被垃圾所埋。要是在寒冷的北方,地下式沉井会产生积水,万一积水结冰,均无法满足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地上式消火栓容易受到撞击而遭到破坏,而地下式消火栓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砌筑地下井室,而且占地面积大,施工工期长的不足,从而开发一种免撞式地上消火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地上式免撞消火栓,含有进水底座及进水口,阀体及与阀体相连的阀杆,栓体及设置在栓体上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栓体的中心线与阀体的中心线垂直相交;所述的出水口对称布置,且出水口的中心线与栓体的中心线或/和通过栓体中心线的垂线斜交。即采用卧式栓体;在栓体上设置出水口,出水口以阀杆为中心对称布置,在二端各设一个出水口,中间还可以设二个出水口。二端的出水口的中心线与栓体的中心线斜交,中间的二个出水口的中心线与通过栓体中心线的垂线同向斜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口的中心线与栓体的中心线或/和通过栓体中心线的垂线呈40°-50°角,一般采用45°角。
作为优选,为了达到比较醒目和容易被寻找到的目的,所述的栓体顶部设有具有弹性的导视标志,导视标志一般设置在栓体顶部的中间。标志为弹性体,可以采用与常规消火栓相近视的形状。材料可以是弹性橡胶,或带有弹性的塑料,或弹簧与其它构件的结合体。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栓体卧式安装,卧式栓体的下半部埋在地面以下并用混凝土填充充实,只有上半部露出地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裸露部分。由于高度的降低且又不能影响消防取水,设计者将二个比较大口径的出水口设置在卧式栓体的两端呈45°角倾斜放置,将二个较小口径的出水口设置在卧式栓体的正面中心二侧呈45°角倾斜放置,安装后的栓体裸露最高点距地面只有十几公分,还在卧式栓体上方设置了弹性的与目前所使用的地上式消火栓视觉效果一样的导视标志。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避免汽车等撞击、碾压,又不影响消防取水,而且行人及消防部门也容易寻找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图1的侧视图;
附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免撞式地上消火栓,有进水底座1及进水口11,进水底座上面连接有阀体2及与阀体相连的阀杆4,阀体上面有卧式布置的栓体3,阀体2与进水底座1及阀体2与栓体3之间用法兰连接,在栓体3上有以阀杆4为中心对称布置的出水口31、32,其中二端的出水口31的中心线与栓体中心线斜交,斜交的角度为呈45°角倾斜,该出水口的直径为φ100mm。在栓体3中心两侧设有二个出水口32,出水口的中心线与通过栓体中心线的垂线斜交,斜交的角度为二侧同向呈45°角倾斜,该出水口的直径为φ65mm。为了达到比较醒目和容易被寻找到的目的,栓体上方设置了弹性的与目前所使用的地上式消火栓视觉效果一样的导视标志5,本实施例采用橡胶作为导视标志。
在安装时,卧式栓体3的下半部埋在地面以下,并用混凝土填充充实,栓体裸露最高点距地面只有十几公分,完全避免了汽车等撞击、碾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钢,未经熊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2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