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1061.6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2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林;李忠平;陈铁军;杨艳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5/54 | 分类号: | E21D15/54;F16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100011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支架 立柱 端口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煤炭行业中,液压支架立柱是主要支撑部件,确保液压支架立柱的正常运行是确保煤炭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而液压支架立柱的密封是保证液压支架立柱正常工作的关键。
在现有的液压支架立柱的设计中,液压支架立柱的缸筒端口的内表面没有密封圈,会形成一端开口的环形夹层,作业过程中酸性水分很容易地进入这段夹层,锈蚀缸筒端口的内表面。随着锈蚀的程度加重,液压支架立柱的端口密封表面的粗糙度会加大。再加上液压支架立柱在内部液体的压力下促使端口的导向套逐渐磨损,从而缸筒端口的导向套逐渐失去密封作用,液压支架立柱开始漏液,影响到采掘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损坏的液压支架立柱的维修不仅所需费用高,而且维修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因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能够防止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被锈蚀,保证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不发生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包括缸筒、缸筒的导向套和密封圈;所述导向套安装在缸筒的内表面上,所述密封圈安装在所述导向套端面的根部,并位于导向套端面和缸筒端口面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导向套端面的根部涂有硅脂层。
更优选地,所述缸筒包括第一缸筒和第二缸筒,所述缸筒的导向套包括第一缸筒导向套和第二缸筒导向套;所述第一缸筒导向套和第二缸筒导向套分别安装在第一缸筒和第二缸筒的内表面上。其中,在所述第一缸筒导向套端面的根部和第二缸筒导向套端面的根部涂有硅脂层。
更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安装在所述第一缸筒导向套端面的根部,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在第二缸筒导向套端面的根部,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缸筒导向套端面和第一缸筒端口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二缸筒导向套端面和第二缸筒端口面之间。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能够确保缸筒端口的密封,防止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被锈蚀,并且大大减少了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维修的概率,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示出的液压支柱包括两级缸筒密封结构,也就是第一缸筒密封结构1和第二缸筒密封结构2。在第一缸筒密封结构1中,包括第一缸筒10、第一缸筒导向套12和第一密封圈14;第一缸筒导向套12安装在第一缸筒10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一密封圈14安装在第一缸筒导向套12端面的根部,并位于第一缸筒导向套12端面和第一缸筒10端口面之间,并且在第一缸筒导向套12端面的根部涂有硅脂层16。
在第二缸筒密封结构2中,包括第二缸筒20、第二缸筒导向套22和第二密封圈24;第二缸筒导向套22安装在第二缸筒20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密封圈24安装在第二缸筒导向套22端面的根部,并位于第二缸筒导向套22端面和第二缸筒20端口面之间,并且在第二缸筒导向套22端面的根部涂有硅脂层26。
此外,在第一缸筒密封结构1和第二缸筒密封结构2中,分别可以使用两个橡胶密封圈安装在第一缸筒导向套12和第二缸筒导向套22根部,此时的橡胶密封圈不能被损坏或者扭曲,然后将第一缸筒导向套12和第二缸筒导向套22分别于第一缸筒10和第二缸筒20旋紧,达到密封的目的。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密封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液压支架立柱缸筒端口的锈蚀,杜绝立柱液压缸的串液,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设备维修的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