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液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87554.2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39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团;陈东林;叶文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8/36 | 分类号: | B60T8/36;F16K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王敬波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液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进液阀,特别是关于汽车防抱死系统(ABS)中用于调节制动液的响应速度的一种进液阀。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简称为ABS,它是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装置。汽车ABS是一种高精密型的集机、电、液为一体的产品,它对各零部件的结构和性能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对ABS系统中的各个进液阀的响应速度性能一致性的要求更为重要,它是影响ABS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有汽车ABS中的进液阀结构比较复杂,如图1所示,该ABS中的进液阀包括阀体1、环形孔流板2、阀芯3、阀针组件4和钢球5,所述阀体1为中空件,在阀体1的侧壁的中间区域设有贯通阀体1外部和内腔的导流孔6,阀体1的下端中心具有与阀体1的内腔相通的开孔10;所述环形孔流板2位于所述开孔10的上面部分中并与所述开孔10的内壁配合并固定连接,环形孔流板2的内孔与所述开孔10相通;所述阀芯3为块状体,在阀芯3上表面的中心区域设有顶部端口为锥形口的通孔7,在阀芯3偏离其中心轴的端面上设有底部端口为锥形口的回流通孔8,所述阀芯3位于阀体1的内腔并固定设置在环形孔流板2的上表面并与环形孔流板2相配合,阀芯3上的通孔7与环形孔流板2的内孔相通,阀芯3上的回流通孔8与环形孔流板2相配合并与阀体1所述开孔10相通;所述阀针组件4与阀体1的内腔的上端开口密封并固定连接,阀针组件4的可受控地上下移动的阀针9位于阀体1的内腔中,该阀针9的下端面受控地抵靠或离开所述阀芯3的通孔7的上端口以使所述通孔7与所述阀体1的内腔联通或断通;所述钢球5位于环形孔流板2与阀芯3之间的回流通孔8底部锥形口的下方并可封盖该通孔8。
由于现有进液阀中的环形孔流板2和阀芯3是尺寸很小的零件,而且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这将使得在尺寸很小的阀芯3零件上加工出顶部端口为锥形口的通孔7与底部端口为锥形口的回流通孔8就变得异常困难,此外,由于环形孔流板2和阀芯3的尺寸很小,因此在装配时很难保证其装配精度和配合要求,造成进液阀的响应速度变差,不能有效地保证对进液阀在响应速度等性能方面上的一致性要求。为了解决上述加工和装配问题,并提高ABS进液阀响应速度等性能的一致性,许多汽车生产厂在进液阀的零件制造、加工等工艺上均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如购买国外进口加工和装配设备等,这不但增加了生产制造的成本支出,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进液阀在响应速度等性能一致性方面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进液阀在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满足进液阀在响应速度等性能方面的一致性要求,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并符合进液阀在响应速度等性能方面一致性要求的一种进液阀。
本实用新型的进液阀包括阀体、阀芯、阀针组件和钢球,所述阀体为中空件,在阀体的侧壁的中间区域设有贯通阀体外部和内腔的导流孔,阀体的下端中心具有与阀体的内腔相通的开孔,所述阀针组件与阀体的内腔的上端开口密封并固定连接,其中,在所述阀体的下端还具有与阀体的内腔相通的回流通孔,回流通孔的下端口具有扩口部分,所述钢球容纳在该扩口部分内并可封盖该回流通孔;所述阀芯的下部位于所述开孔的上面部分中并与所述开孔的内壁配合并固定连接,阀芯的内部中心具有通孔,所述阀针组件的可受控地上下移动的阀针位于阀体的内腔中,该阀针的下端面受控地抵靠或离开所述阀芯的通孔的上端口以使所述通孔与所述阀体的内腔联通或断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液阀,由于取消了原阀芯上的回流通孔,并将该回流通孔设置在阀体上,这样设置不仅降低了阀芯的加工难度,而且也改善了加工工艺,使得加工变得更加简单、可靠,该进液阀在满足其响应速度性能一致性要求的同时,也节约了加工和装配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进液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液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75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