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雷双向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2529.5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5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余国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国富 |
主分类号: | H01H21/54 | 分类号: | H01H21/54;H01H19/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1404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雷 双向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雷双向电开关。适用于各种供电线路上正常供电时的供停电和发生雷电时对电器和(或)人员的保护。
背景技术:
现有产品是由绝缘电木外壳,瓷质绝缘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六个接线柱和两片单向闸刀刀片组成。广泛使用于各种供电线路上,具有供停电功能和超负荷保护功能。其缺点是在断开时仍然不能有效避免沿供电线路传导的雷电进入室内释放损坏电器和(或)致人伤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广泛使用于各种供电线路上的防雷双向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雷双向开关,其特征是绝缘电木外壳,瓷质绝缘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八个接线柱(其中有两个为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和两片双向闸刀刀片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本防雷双向开关设计了两个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并实施防雷接地保护连接,闸刀可双向连接,遇强对流雷雨气候时,将开关闸刀脱离供电线接线柱,下拉与两个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连接,此时即实现所有室内线网全部接地,当发生雷电并加到供电线路上时,供电线的两个接线柱与闸刀固定连接端接线柱之间的空气将被雷电击穿,形成通路,导致所有室内线网全部带上雷电,此时由于有接地保护,雷电将沿防雷保护接地线瞬间入地,从而避免雷电在室内释放损坏电器和(或)致人伤亡。
当本防雷双向开关处于正常供电状态,突然发生雷电并加到供电线路上时,只要人与供电线路放电点如插孔等之间的最小电阻大于本防雷双向开关用电器接线柱与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时,雷电将优选沿防雷保护接地线瞬间入地,从而也能避免或减轻雷电在室内释放致人伤亡。
附图说明:
图1:防雷双向开关的内部结构及连接示意图
图中:1和2为电源线接线柱,3和4为闸刀固定端接线柱,同时也是超负荷保护熔丝接线柱,5和6为用电器接线柱;7和8为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同时也是电器接地保护线接线柱。9和10分别为电源线的火线与零线,11和12分别为不相连的两片闸刀刀片,13和14分别为两根超负荷保护熔丝,15和16为用电器连接线,17为电器接地保护线,18为防雷保护接地线,17与18通过串连防雷保护接线柱7和8实现连通(在实际连接时可以用一根线进行连接),19为瓷质底座,20为用电器,21为用电器外壳,22为大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是采用八接线柱(其中有两个为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双向开关设计。连线方式为:电源线接线柱(1)和(2)分别连接电源线的火线(9)和零线(10),当开关闸刀(11)和(12)上推与之合拢时实现正常供电,断开时实现断电安全保护;闸刀固定端接线柱(3)和(4)同时分别连接两根超负荷保护熔丝(13)和(14);用电器接线柱(5)和(6)上方分别与两根超负荷保护熔丝(13)和(14)相连,下方通过用电器连接线(15)和(16)连接用电器(20);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7)和(8)用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导线进行串连,一端通过电器的接地保护线(17)连接电器外壳(21)实现电器漏电接地保护,另一端通过防雷保护接地线(18)连接大地(22),当开关闸刀(11)和(12)下拉与之合拢时实现防雷接地保护。本实用新型在保全现有产品全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防雷接地保护功能。
工作原理:将开关闸刀上推分别与供电线的两个接线柱连接时(此时开关闸刀与增设的两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断开),即实现正常用电;遇强对流雷雨气候时,将开关闸刀脱离供电线接线柱,下拉与增设的两防雷接地保护接线柱连接,此时即实现所有室内线网全部接地,当发生雷电并加到供电线路上时,供电线的两个接线柱与闸刀固定端接线柱之间的空气将被雷电击穿,形成通路,导致所有室内线网全部带上雷电,此时由于有接地保护,雷电将沿防雷保护接地线瞬间入地,从而避免雷电在室内释放损坏电器和(或)致人伤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国富,未经余国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25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