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结构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7784.0 | 申请日: | 200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92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育华;孔峰;张伟;张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恒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B60K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9江苏省镇江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电子 控制 单元 结构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电控制系统中电子控制单元ECU结构组件,能使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在汽车车载环境中稳定可靠运行。
背景技术
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在汽车车载应用环境下需要满足各种环境指标的要求,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而要达到这些环境指标,与ECU的外壳设计有较大的关系,这就要求ECU壳体有良好的散热性、密封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以及壳体与电路中的发热元件有良好热导。同时,由于ECU安装在车辆上的部位不同,对ECU的环境指标的要求又是不相同的。现有的ECU壳体通常按特定的安装部位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专门的设计,不具备在不同环境部位使用的灵活性:往往按高环境标准设计,在要求较低的环境部位使用时显得笨重且成本高;按低环境标准设计又不能同时满足高环境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内部结构的设计通常是将发热的功率电子器件通过绝缘材料直接固定在壳体上,这样使得ECU在装配时工艺复杂,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使得ECU壳体能够满足在汽车不同部位安装运行下的环境标准,以及简化ECU内部结构的装配工艺,本发明在壳体设计上采用了自然冷却与介质强制冷却组件的结构形式,在内部结构上采用电路板整体与外壳通过绝缘材料隔离的热传导方式,使得ECU可灵活的安装在不同的车辆部位而不必按部位设计散热方式,同时内部结构的工艺性增强,整体上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ECU的功率器件直接贴片在印刷电路板上,通过金属过孔将热量导入印刷电路板的另一面,装配时印刷电路板的这一面通过绝缘材料层与壳体底板整体紧密接触,由此将功率器件的发热量高效的传导至底板。底板向外的散热方式采用两种方式:1、壳体与周围介质的自然热交换方式,当ECU内部功率器件发热较少或安装在散热环境较好的汽车部位时,ECU的发热量通过壳体与周围介质的自然热交换方式导出;2、通过冷却流体介质对壳体强制冷却,当ECU内部功率器件发热量较大或安装在外部温度较高散热条件较差的汽车部位时,在壳体底板上安装一个含有流体介质强制循环冷却的散热部件,该部件与底板紧密连接,从而通过循环流体介质将ECU的热量带走散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ECU的发热量及在车辆上散热条件不同的安装部位,通过选择是否加装强制冷却器,以达到ECU壳体灵活多用的目的;印刷线路板直接与底壳整体平面相接触,简化了ECU内部工艺。以上从整体上降低了ECU的成本,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带有强制冷却器的安装图。
1.绝缘导热层,2.电路板插接件,3.壳体上盖,4.密封橡胶带,5.壳体底板,6.印刷电路板,7.强制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壳体上盖(3)和壳体底板(5)构成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基本壳体,强制冷却器(7)为选择性部件。当ECU内部功率器件较多且发热量较大或ECU须安装在环境温度较高散热条件较差的车辆部位时,选择安装强制冷却器(7),强制冷却器内部通有发动机燃油泵输出的循环燃油或其它循环流动的可用于冷却的流体介质。印刷电路板(6)通过绝缘导热层(1)与壳体底板(5)平面紧密接触,增强电路板上功率器件向底板的导热效果。壳体上盖(3)、壳体底板(5)和强制冷却器由铝合金材质经压力铸造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恒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镇江恒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7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光路输出型积分球
- 下一篇:一种带有防尘卷罩的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