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孔圆钵体塑料育苗盘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6080.1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42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庚;杨晓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庚;杨晓畅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7北京市西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圆钵体 塑料 育苗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作物育苗盘,尤其是钵体带有微孔能渗透过水肥的微孔圆钵体塑料育苗盘。
二、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塑料钵体育苗盘都是用不透水不透气的塑料制成,育苗盘除钵体底部有个大的渗水孔外,周壁均密封,没有任何微孔。这种育苗盘在育苗时虽然钵体被压入苗床里,但是因塑料钵体与苗床分隔,苗床中的水肥很难渗透入钵体被作物苗吸收。作物苗只能吸收到钵体内的养分,营养供应有限,不易培育大苗和壮苗,育苗的素质较差。另外,水肥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目前应用的钵体育苗盘还存在一定的缺点。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塑料钵体育苗盘钵体封闭,导致作物苗在钵体内吸收不到苗床中的水分和肥料,水肥利用率低,育苗质量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孔圆钵体塑料育苗盘。它的钵体的钵壁、钵底,钵结和盘边框有许多微孔,在育苗时既能让苗床土壤中的水肥渗透到钵体里被作物苗吸收,扩大养分供给范围,增加营养吸收量,促进壮苗,同时又能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节水省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育苗盘由多个形状相同的微孔圆钵体以矩阵状紧密排列在一起,由钵结将钵口互相连结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四周由盘边框加固组成。钵体有圆台钵体、圆球台钵体、圆锥台钵体和圆锥钵体,使之适应不同作物的育苗和在不同土壤类型上应用。在钵体的钵壁和钵底以及钵结和盘边框加工出许多个微孔,在育苗时通过微孔能让苗床中的水肥渗透入钵体内被作物苗吸收,扩大养分的供给范围,增加营养吸收量,提高育苗质量。同时也能使钵体内过多的水分渗漏入苗床,保持适宜水分,防止烂根死苗。另外还可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由于钵体的微孔很小,只能让液体渗透过,作物苗的根系不能串透钵体,从而达到了在钵体盘中培育大苗和壮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可渗透过水肥的微孔圆钵体育苗盘。这种育苗盘是用微孔塑料制成,它改变了现有的育苗盘钵底和钵壁是密闭不透水及钵体形状单一的缺点,其钵体的钵壁和钵底有许多微孔,育苗时可使苗床中的水肥渗透入钵体内,使作物苗的根系吸收到更多的养分,提高育苗的质量,克服了现有的圆钵体盘育苗质量差的问题,促进作物增产,还可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节水省肥。另外还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此外,它的钵体形状有多种,特别是一些微孔圆锥底盘的压盘和抛苗入土性能比现有的盘有了很大的提高,可适应在各种类型土壤使用。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实例(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剖切的单个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台钵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实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实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实例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实例(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7是图6的A1-A1剖切的单个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台钵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实例(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球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9是图8的B-B剖切的单个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球台钵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实例(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球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11是图10的B1-B1的单个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球台钵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实例(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锥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13是图12的C-C剖切的钵底无渗水孔的单个微孔圆锥台钵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实例(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锥台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15是图14的C1-C1剖切的单个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锥台钵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实例(钵底无渗水孔的微孔圆锥钵体塑料育苗盘结构)图。
图17是图16的D-D剖切的钵底无渗水孔的单个微孔圆锥钵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实施实例(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锥钵体育苗塑料盘结构)图。
图19是图18的D1-D1剖切的单个钵底有渗水孔的微孔圆锥钵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庚;杨晓畅,未经杨庚;杨晓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60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消除啸音的声音处理装置与方法
- 下一篇:节能炉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