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瓶充气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5094.1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24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奋勇;李至器;马志良;王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6 | 分类号: | F17C13/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71009***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瓶,尤其是气瓶瓶颈的充气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凡气瓶都有充气、密封和放气技术,目前,重复使用型的气瓶国内外普遍采用在气瓶口安装各种类型的气动阀来完成充气、密封和放气的工作过程,而一次使用型的气瓶一般采用分离式结构来分别实现充气、密封和放气,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在气瓶瓶颈轴线上由外向内设有连接孔和进气孔,连接孔与进气孔互相联通形成外大里小的台阶形通孔,进气孔与气瓶内腔联通,在连接孔与进气孔交接的台阶处装有密封垫14,在密封垫14外侧的连接孔侧壁上设有与连接孔相通的充气接口12,连接孔内螺接有可通过旋紧挤压密封垫14的螺堵13,该结构的工作过程是:当需要给气瓶1充气时,拧松螺堵13,使充气接口12与进气孔联通,外接气源通过充气接口12进入气瓶1中,当气瓶中的压力达到其工作压力时,用扳手拧紧螺堵13,压迫密封垫14产生变形,使螺堵13底面与密封垫14紧密贴合,实现密封。
这种密封方式采用的是金属密封垫端面密封,因此需要较大的螺堵,并用较大的力才能使密封垫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使气瓶密封。由于该结构要求密封垫两面都要紧密贴合,所以一次性封瓶成功率较低,且较难将气瓶封严达到长期不漏气的目的,并且该结构体积较大,不适合在小型高压气瓶上使用。另外,此种密封方式不能重复密封,当封瓶后检查气瓶的充气压力和贮气量不符合要求时,若不更换新的密封垫,在进行放气或者补气后将无法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封瓶成功率高、可重复密封并且密封操作轻松的气瓶充气密封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气瓶充气密封结构,包括充气接口和沿气瓶瓶颈轴线方向由外向内开设的连接孔和进气孔,连接孔与进气孔互相联通形成外大里小的台阶形通孔,进气孔与气瓶内腔联通,在连接孔内螺旋安装有螺旋压紧密封机构,螺旋压紧密封机构包括旋装在连接孔上的螺旋推进体和穿装在连接孔内的锥形密封体,锥形密封体的锥尖可插入进气孔中,在锥形密封体与连接孔内壁之间具有可沟通充气接口和进气孔的充气通道,螺旋推进体旋松状态下,充气通道联通充气接口和进气孔,螺旋推进体旋紧状态下,锥形密封体的锥尖向进气孔中推进与进气孔的口沿压接形成密封配合;在螺旋压紧密封机构和连接孔内壁之间于充气通道的外侧设有圆周密封。
所述锥形密封体与螺旋推进体分体设置,所述充气接口设于螺旋推进体的尾部,所述的圆周密封是安装在螺旋推进体中部的密封圈,螺旋推进体的头部顶压于锥形密封体的尾部,螺旋推进体上还设有沟通充气接口与充气通道的气道;锥形密封体尾部具有径向凸沿,该径向凸沿上设有通气孔,锥形密封体上还套装有校正弹簧,校正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的径向凸沿上,另一端抵于连接孔与进气孔交接处的台阶上;锥形密封体的锥尖朝向螺旋推进体的推进方向。
所述气道包括设于螺旋推进体头部的径向孔和联通径向孔与充气接口的轴向孔。
所述锥形密封体与螺旋推进体一体设置,所述充气接口设于螺旋推进体的尾部,所述的圆周密封是安装在螺旋推进体中部的密封圈,螺旋推进体上还设有沟通充气接口与充气通道的气道;锥形密封体的锥尖朝向螺旋推进体的推进方向。
所述气道包括设于螺旋推进体头部的径向孔和联通径向孔与充气接口的轴向孔。
所述锥形密封体尾部具有径向凸沿,该径向凸沿上设有通气孔,锥形密封体上还套装有校正弹簧,校正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径向凸沿上,另一端抵于连接孔与进气孔交接处的台阶上。
所述锥形密封体与螺旋推进体分体设置,所述充气接口设于连接孔侧壁上靠近进气孔一侧的部位,所述的圆周密封是安装在螺旋推进体中部或前部的密封圈,螺旋推进体的头部顶压于锥形密封体的尾部;锥形密封体尾部具有径向凸沿,锥形密封体上还套装有校正弹簧,校正弹簧的一端抵于所述径向凸沿上,另一端抵于连接孔与进气孔交接处的台阶上,锥形密封体的锥尖朝向螺旋推进体的推进方向。
所述锥形密封体与螺旋推进体一体设置,所述充气接口设于连接孔侧壁上靠近进气孔一侧的部位,所述的圆周密封是安装在螺旋推进体中部或前部的密封圈,锥形密封体的锥尖朝向螺旋推进体的推进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未经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0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