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2760.6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07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恩合;任丽清;杨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02 | 分类号: | B29C65/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港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达猷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焊 接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熔焊接机,特别涉及热熔焊接机的热熔压合结构。
背景技术
热熔焊接机是一种塑料制品热熔焊接加工设备,用于将两分离塑料体热熔并焊接,该设备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等突出优点而在汽车灯具、空调乃至众多塑料制品的热熔焊接装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导柱式热熔焊接机一般由热熔压合系统、气路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整机外观系统等部分组成。热熔压合系统主要包括直线轴承式导柱、上下压合模块、横向加热模块;气路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储气罐、执行气缸和多个控制阀,用于给热熔压合系统的运动提供动力源;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触摸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各个电路控制元件和程序软件;整机外观系统主要包括整机基架、排风系统以及电控柜。
这种传统热熔焊接机的热熔压合系统且有一系列缺陷:如图1和图2所示,其导向结构为精度较低的导柱直线轴承式分离结构10,导柱底座11与基架1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且各座板间的连接均为硬连接方式,由于四根导柱互相不完全平行,导致与各座板相连接的直线轴承在导柱上滑动时所受阻力较大,而产生间歇性抖动形式的滑动现象(行业内简称为爬行现象)。其次,热熔压合系统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中无缓冲限位装置,装配和调试都无基准选择,不能进行量化装配调试,从而导致热熔焊接产品时难调试、精度低、不稳定、废品率高。上、下加热模12为高温易氧化的紫铜材料,高温产生易脱落的氧化粉末掉进如像灯具洁净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内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缺陷,提出一种能消除爬行现象、提高加工精度的热熔焊接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热熔焊接机,具有基架,基架上装设有热熔压合系统,热熔压合系统包括可在垂直方向运动的上、下固定模及安装上、下固定模的上、下座板,可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上、下热熔模及安装上、下热熔模的水平座板,对所述座板运动进行导向的滑动导向装置,所述座板和滑动导向装置间是通过弹性部件连接的。
所述弹性部件优选柔性聚氨酯材料。
所述滑动导向装置固定安装在基架上,其包括两线性滑轨侧板和固定在线性滑轨侧板上的两直线性滑轨,两线性滑轨的两端分别由圆柱销和定位块定位。
所述水平座板还装设有油压缓冲器和调节油压缓冲器的高度的调节柱。所述水平座板还装设限位缓冲装置,所述限位缓冲装置具有和水平底板固定连接的安装座,该安装座上装设有用来调整油压缓冲器位置的调节限位柱和用于确定水平座板运动位置的限位调节套。
所述各座板的运动是通过气缸推动,每个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装有浮动连接器,并通过各自的浮动连接器和各座板连接。
所述上、下加热模采用导热率较高的铝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新型热熔压合系统的上下压合模板与滑块连接处镶进柔性连接块,改变原来四点硬连接变形而导致的滑动爬行现象;2)加热模采用导热率较高的铝合金材料,改变了原来由于紫铜在温度高于230℃时被氧化产生易脱落的黑色CuO粉末现象;3)增加的上下缓冲装置,提升了产品生产的良率,生产中气压不稳造成上下运动速度不一致,速度快会冲击产品,速度慢会压合不紧,此缓冲装置保证了热熔压合时间段的速度均匀;4)增加的水平方向的缓冲限位装置,不仅具有上下缓冲装置所保证的速度平稳性,其限位结构还保证水平移动的精确定位,有效的节省了生产定位调试时间;5)浮动连接器起着保护气缸活塞杆的作用,由于各总成运动受力的不均衡性,容易对气缸的活塞杆造成损害,此浮动连接器有效吸收和平衡了各个不均衡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热熔焊接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的热熔压合系统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的热熔压合系统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的热熔压合系统中所使用的限位缓冲装置的放大局。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到图4,本实用新型热熔焊接机主要包括基架、热熔压合系统、气路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7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