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血管内血栓及栓塞物切除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2190.0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94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曾廷华;彭文涛;成再辉;韩永贵;成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正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B17/3205;A61L3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11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血栓 栓塞 切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血管介入治疗用的医疗器械。
一种应用于临床各种口径血管内,包括小血管,特别是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新型的血管内血栓及栓塞物切除器械,用于将脑内闭塞血管内的血栓取出和取出栓塞物,重新恢复血管通畅和血管的血流供应;在取出血栓和栓塞物的同时进行了血管腔远端的保护,从而使在血栓和栓塞物取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块或血栓碎片全部得以取出。因而是具有远端保护作用的体内微小血管内,特别是脑血管内血栓和栓塞物切除器具。
背景技术
小血管内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尤其引人注目是脑内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是严重危及生命的和生存质量的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多年来,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美国有75万新病人患此疾病。按美国总共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口中,每年有25人发生脑血栓。1987年调查我国29个省市579万余人,发现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达245.58/10万,死亡率7.15/10万。近年其发病率仍在上升,且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致残的重要杀手之一。以此发病率,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每年有325万人新发生脑血栓。根据北京市一项统计学资料显示,北京市近年来急性脑出血事件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急性脑血栓事件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即发生急性脑出血占脑卒中的比例由42.0%降至16.0%,而发生急性脑血栓的比例由55.8%上升至81.6%。脑血栓等脑血管病是目前占据第一位的导致死亡的原因。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04年的资料表明:每年中国有250万人新发脑卒中的病例;和全世界比较起来中国脑血管病有两个比较大的特点:一是在欧美发病率都在降低的趋势下,中国还在持续上升;二是中国脑血管病的复发率排在全世界非常靠前的位置。中国每年用于脑血栓的直接治疗支出是97亿元人民币,这个直接医疗支出指的是住院期间的,如果加上出院之后为了预防和康复的,估计中国每年用于脑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300亿元。
传统的治疗脑血栓和脑栓塞的方法是在全身进行吸氧、静脉输液给予血液扩容剂维持血压和血容量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两种办法针对性治疗。即:1,全身和/或受累动脉管腔内给予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临床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检塞忌用;2,局部动脉内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但无论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抗血栓药物主要以抗凝和溶栓两种方式起治疗作用。抗凝药以肝素为代表,而溶栓药以尿激酶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为代表。静脉溶栓应在发病3h之内进行,而多数机构认为动脉溶栓时间窗应在6h之内。如此短的溶栓时间窗致使只有3%~5%的患者能够接受溶栓治疗。这些办法可试用于对于血栓较小且仅在发生栓塞3小时内的病人。对于大多数血栓病人疗效不好。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较实用的范围是脑血栓和脑栓塞的中风发作的预防。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短: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NINDS)的研究认为,脑血栓的治疗目前主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3小时内通过动脉或静脉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溶栓治疗,静脉内TPA在发病或的3小时内30%的患者可有缓解病情,超过3小时则无效,动脉内给予TPA的办法可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由于肝素是抗凝药物,而血栓和脑栓塞应进行溶解血栓治疗,因而常规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s)治疗脑内栓塞得不到很好的疗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正辉,未经成正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引线框架
- 下一篇:一种双色片式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