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空腔脏器肿瘤筛查的组合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0232.7 | 申请日: | 200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0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秦德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德兴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33/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健 |
地址: | 100021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空腔 脏器 肿瘤 组合 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空腔脏器肿瘤筛查的组合器具,具体是指一种主要用于对空腔脏器早期癌前增生疾病和早期癌进行筛查的组合器具。
背景技术
肿瘤病作为当今几大疑难病症之一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癌一般都要经历慢性炎症、轻度增生→中度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癌,走完这几个阶段即是临床中晚期癌,需要3-10年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对癌症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其中“早发现(如何尽早在肿瘤恶变前发现肿瘤)”是治疗癌症的关键。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癌症,90%以上的病人是可以被治愈的,所以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定期普查,发现早期病变,及早进行治疗,尽可能减少晚期病变的出现。
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癌症病例中,空腔器官发生的癌占人体癌症总数的60~70%,这些器官包括鼻咽喉、肺、食道、胃、肠、肾盂、子宫腔、阴道等,而这类器官发生的癌变是可以针对空腔脏器与外界相通的特点,无创伤地取到空腔脏器中心分泌物,通过隐血检查的方法获得信息(隐血检查方法的应用原理为:人体内发生癌病变时,由于细胞之间粘着性下降,癌细胞易坏死脱落,使粘膜下微血管易暴露并溃破出血,在病变早期这种出血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化学试剂才能测试出来,所以又称隐血,试验结果证明用隐血检测法能检出1/100000-1/10000浓度的血红蛋白,随病变加剧,隐血反应强度也增强,隐血反应强度成为观察癌前病变发展的衡量指标),从而也就为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病变提供了可能。
CN2370418Y公开了一种防癌初筛自查盒,其主要是在一盒体内放置有一通过压制成型的、具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凹腔的内壳,并在凹腔中分别放置有密封试剂管、溶液瓶、医用棉签及可吞服并取出的隐血珠,该密封试剂管内还装有特制的试剂芯或试剂棒。该自查盒可用于自查初筛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道肿瘤,使用时,使用者是将试剂管和溶液瓶从盒中取出,用不同的棉签分别沾附鼻毛区、阴道区、肛门区的体液以及乳头溢出液、尿液等后放回原凹腔中,并将痰液吐入原放药瓶的凹腔内,再将检测试液滴加到每根棉签及痰液上,并用牙签等将痰搅匀,观察颜色变化。筛查中如果检测结果出现阳性反应,说明空腔器官粘膜有微量出血或是有与癌症有关的疾病,应在医院进一步作相关专项检查。该自查盒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掌握、费用低、适合在普通人群中推广等优点,多年来被用于全国尤其是肿瘤高发区的普查,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然而,上述CN2370418Y公开的防癌初筛自查盒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便之处:例如,该自查盒在打开外包装后,各凹腔是完全敞开的没有封盖的设计,各棉签是裸露于空气中置放,由于完成各棉签的取样过程比较长(而且实际筛查过程中,往往是以团体为单位,团体中的每个人采样后再集中交给专业人员进行检测),棉签容易被污染而影响检测结果,且取样后的棉签以及凹腔内的痰液暴露在空气中也不卫生。为避免打开外包装后的各棉签裸露于空气中,有的筛查盒也采取了利用密封盒将每个棉签单独密封的措施,然而,这样将导致成本的增加,且取样、检测等操作时均需要先一一打开密封盒,操作繁琐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这种防癌初筛自查盒仍存在有待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空腔脏器肿瘤筛查的组合器具,以提供给受检者以及检测者更加便利的操作方式,减少漏诊,提高检测精确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腔脏器肿瘤筛查的组合器具,该组合器具包括:
外包装体;
容置于外包装体内的器具主体,该器具主体具有一基板,基板上设置有一覆盖层,覆盖层与基板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粘接区而将覆盖层与基板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排设置的、具有上开口的容置袋,各容置袋的下部形成连通的空间作为检测区,且所述容置袋包括容置有医用棉签的容置袋、容置有可吞服并取出的隐血珠的容置袋及容置有平底痰盒的容置袋;以及
容置于外包装体内的试液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德兴,未经秦德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02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