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4708.8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97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寰宇整合自行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9/18 | 分类号: | B62K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汐止***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复合 材质 自行车 后上叉管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尤指一种后上叉管连接勾爪的接头是与后上叉管同体成型、制造工艺简单、节省制造成本的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属于自行车部件。
(二)背景技术:
如图1~3所示,自行车后上叉管10,一端与车架的立管20固接,另一端具有接头11用以与勾爪30枢接,使勾爪30的设置角度可以调整。习知后上叉管10端部连接接头11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接头11因与勾爪30枢接,为方便螺栓贯穿枢接,所以枢接端呈扁状。为了方便成型呈扁状,所以接头以铝材质成型,再以公母插接方式与后上叉管10连接。接头与后上叉管10二者间的连接,是先对碳纤维复合材质的后上叉管10进行取长,使后上叉管的管长为所需要适合的长度,之后以绞刀对后上叉管10连接端管内壁进行绞孔,使管内径为接头11插接端外径加上上胶所需裕度的宽度。接着,于接头11插接端及后上叉管10的绞孔内壁分别涂上液态胶,再于治具内将接头11插接端插入后上叉管10管内结合固定。上述习知后上叉管10与接头11间的插接结合方式,不仅制程繁琐增加成本,对诉求质轻的碳纤维复合材质车架而言,接头11为铝材质,也有增加车架重量的缺失。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程省工、可降低制造成本及重量的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接头与后上叉管以碳纤维复合材质同体成型。是于形状与接头及后上叉管相同且一体的预型内芯外,以碳纤维布缠绕在外,之后放入模具内并抽出内芯,再以气袋放入原内芯位置内进行吹气成型。藉此,接头与后上叉管可以碳纤维复合材质同体成型,以降低制造成本及减轻车架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再详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其后上叉管一端与车架的立管固接,另一端设置有一接头,接头具一枢接孔用以与勾爪枢接;其特征在于:该后上叉管与接头是以碳纤维复合材质一体成型。
其中,该后上叉管与接头的成型,是先行于后上叉管与接头的预型内芯外缠绕碳纤维布,之后放入模具内并抽出内芯,将气袋放入内芯抽出的中空内侧进行吹气成型,待由模具内取出再对接头穿设枢接孔。
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其优点及功效在于:制造工艺简单,减轻了车架重量,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四)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习知后上叉管安装于车架上的侧视图。
图2所示为习知后上叉管与接头、勾爪分解图。
图3所示为习知后上叉管与接头、勾爪组合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
图中具体标号如下:
习知部分:
10、后上叉管 20、立管 11、接头
30、勾爪
本实用新型部分:
40、后上叉管 41、接头 410、枢接孔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复合材质之自行车后上叉管结构,其后上叉管40与连接勾爪30用的接头41,二者是以一体成型方式制造。制造过程是在形状与后上叉管40及接头41相同且一体的预型内芯外侧,缠绕有碳纤维布,之后放入模具内并抽出内芯,再以气袋放入内芯抽出后的孔内进行吹气成型。待后上叉管40与接头41以碳纤维布复合材质一体成型后由模具取出,再对接头41钻设枢接孔410供枢接勾爪30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寰宇整合自行车有限公司,未经寰宇整合自行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47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