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3946.7 | 申请日: | 2007-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0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凌振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振诗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磊;叶万东 |
地址: | 4413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太阳能 沼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发生装置,尤其涉及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
背景技术
沼气是气体的混合物,其中含甲烷60%-70%,另外还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一氧化碳等;即是将秸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废渣废水等,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的沼气池罐中经过微生物作用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可像液化气一样的使用,广泛应用于炒菜、做饭、浇水、取暖、照明等,用完后产生的沼气渣更是一种有机肥料。一些现有的地下沼气池不可移动、产气较慢、产气量低并且不稳定,有些沼气装置还存在着原料范围窄、应用功能少及浪费能源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产气量不稳定、产气效率较低、不方便移动、节能环保效果较差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包括沼气反应罐、太阳能加热器、沼气安全阀、高效脱硫器、气水分离器、排气管,其中沼气反应罐的上端设有进料口,沼气反应罐球体下部设有出料口;太阳能加热装置是一种循环式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太阳能加热器,它是利用真空集热管具有的高吸收率和低发射率,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比重大,热水比重小的特点,在真空管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的温度逐步升高,达到给沼气罐加热的效果,太阳能加热器的真空管通过进料口深入沼气反应罐内;排气管的一端插入进料口中,排气管上从右向左依次设有沼气安全阀及压力表,安全阀应垂直安装在排气管上部,当沼气管道压力超过14Kpa时安全阀即自动排气,当压力降低至12Kpa时即自动关阀;压力表由进气接头和膜合工程塑料外壳连接后形成密封气室,气体压力推动机件回转运动,使指针在刻度上显示压力大小,该表用于测量沼气罐内气体的储存量;压力表进气口用三通管连接在沼气罐输气管道和灶具之间,最好距灶具2米以内安装,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5米,方便观测压力和保持表面清洁;排气管的一端连接沼气灯具,另一端依次经过高效脱硫器、气水分离器之后再连接沼气灶具,沼气中含有少量的硫化氢,对灶具及各种配件有一定的腐蚀性,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硫化氢及其燃气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使用脱硫器后能够有效去除硫化氢,气水分离器主要用于混合气体的提纯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太阳能资源将热量输送到沼气反应罐里来提高罐内的温度,使其产生均匀、稳定的沼气,提高了产气效率;沼气罐可随时方便的移动,原料范围广;有多种应用功能、节省了大量的能源,达到了良好的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沼气反应罐;2、太阳能加热器;3、沼气安全阀;4、压力表;5、高效脱硫器;6、气水分离器;7、沼气灶具;8、沼气灯具;9、排气管;10、进料口;11、出料口;12、真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移动式太阳能沼气装置,包括沼气反应罐1、太阳能加热器2、沼气安全阀3、高效脱硫器5、气水分离器6、排气管9;沼气反应罐1上端设有进料口10,下部设有出料口11,沼气反应罐1为有机玻璃钢与纤维无机复合材料制成,整个沼气反应罐1高为1960mm,球体直径为2000mm,进料口10的直径为1000mm;太阳能加热器2的真空管12深入沼气反应罐1的内部,真空管12的两端均与太阳能加热器2连接而形成闭合的回路,真空管12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的温度逐步升高,达到给沼气反应罐1加热的效果;排气管9一端插入进料口10之中从而可使产生的沼气进入管内均匀的分配使用;排气管9上从右向左依次设有沼气安全阀3及压力表4,提高了安全度;排气管9的一端直接通给沼气灯具8,另一端依次经过高效脱硫器5、气水分离器6之后再通向沼气灶具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振诗,未经凌振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39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级硬聚氯乙烯管材
- 下一篇:用于声音产生设备的自动杂音补偿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