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硬盘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3561.0 | 申请日: | 200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2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笠 |
主分类号: | G11B33/14 | 分类号: | G11B33/14;G11B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15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硬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存储装置,特别是一种移动存储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硬盘为人们进行大量数据传输提供了方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这些移动硬盘都没有设置任何防水结构,极易浸水,内置的硬盘即造受损坏,存储的数据信息容易丢失,无法修复,数据存储很不安全。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界环境中到处存在着静电,如因摩擦产生的静电,但这些移动硬盘也没有设置任何静电屏避结构,外界静电很容易通过USB插座等零部件进入移动硬盘内,对其内设的硬盘等零部件造成影响、破坏,存储数据极不安全,良好的工作性能亦难以保障。而且,在携带、使用这些移动硬盘时,其内置的硬盘多多少少都会跟外壳发生碰撞,但它们几乎一般仅在其内个别侧面填充有泡沫块,防震、防碰撞效果差,容易造成硬盘损坏。如何合理地在移动硬盘上增设防水结构、防震结构,如何让移动硬盘具有良好的防静电能力,已成为当今研究开发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强、使用方便的移动硬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移动硬盘,包括有壳体、硬盘,所述壳体包括有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由上外壳、下外壳组成,所述内壳由上内壳、下内壳组成,并以螺钉固定,所述硬盘设于所述内壳;
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做成,所述内壳由塑料材料做成;
所述上外壳、所述上内壳左右两端均设有螺钉孔,所述下外壳左右两端内侧设有螺钉座,所述下内壳左右两端设有通孔,所述螺钉座插入所述通孔,并以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所述螺钉孔、所述螺钉座;
所述上内壳、所述下内壳内侧均设有凸墙,所述凸墙将所述内壳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以电路板安装有所述硬盘、控制芯片、开关、指示灯,所述第二空腔以电路板安装有插座;
还设有封闭所述插座的阀门,所述阀门以弹簧连接,所述阀门采用不锈钢材料做成;
所述阀门前端向上弯曲形成突起部,末端连接有尾部,所述尾部套入所述弹簧内;
还设有用于完成一键备份和一键退出的按键;
所述上内壳与所述下内壳接合处周围设有第一防水圈,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之间还设有导通连接棒,所述导通连接棒穿过所述凸墙周围设有第二防水圈,所述按键按把穿过所述壳体周围设有第三防水圈;
所述防水圈是D-RING防水圈或O-RING防水圈,所述防震带、所述防震条由宝丽龙材料或海棉材料或珍珠棉做成;
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套住所述硬盘的环形防震带、防震条,所述防震带横向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防震条设于所述壳体上下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在本移动硬盘壳体包括有外壳和内壳,其中外壳由上外壳、下外壳组成,内壳由上内壳、下内壳组成,并以螺钉稳稳地固定在一起,而且外壳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做成,完全屏蔽了外界静电,使壳体内设电子元器件不受干扰,甚至破坏,防静电效果好,数据存储更安全。另外,内壳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其中第一空腔以上内壳与下内壳接合处周围设有第一防水圈、导通连接棒穿过下内壳周围还设有第二防水圈以及防水按把设有的第三防水圈形成密闭腔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内设部件得以保护,尤其硬盘,数据存储更安全。而且第一空腔内还设有环形防震带、防震条,这样,内设的硬盘任何方向均受到防震带和防震条的保护,与现有的移动硬盘相比较,防震效果更好,完全避免了因碰撞导致硬盘损坏,硬盘工作性能更稳定,寿命更长,数据更安全。本实用新型移动硬盘还设有用于完成一键备份(即按下备份键,移动硬盘将自动备份硬盘内数据资料。)、一键退出(即按下退出键,移动硬盘将自动与外部设备断开连接,如计算机。)等功能的按键,操作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硬盘壳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硬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上述说明书附图的著作权及其它任何权利均属于申请人所有。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笠,未经陈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3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