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指示装置的静电接收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2534.1 | 申请日: | 200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9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生;徐佥昱;江惠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F3/02 | 分类号: | H05F3/02;H05K9/00;H05K5/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指示 装置 静电 接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指示装置的静电接收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装置于电子仪器或电子产品上,作为与使用者沟通的界面的电子指示装置的静电接收机构。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是造成大多数的电子元件或电子系统受到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stress,EOS)破坏的主要因素。这种破坏会导致电子元件以及计算机系统等形成一种永久性的毁坏,例如电子电路的毁损。然而,静电放电破坏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但静电放电破坏又很难避免。电子元件或系统在制造、生产、组装、测试、存放、搬运等的过程中,静电会累积在人体、仪器、储放等设备之中,甚至电子元件本身也会累积静电,而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这些物体相互接触,因而形成了一放电路径,即产生所谓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现象,使得电子元件或系统遭到静电放电的损坏。静电放电不但会带给电子装置致命的危害,降低产品的可靠性,还会增加维修成本,因此在电子元件或系统中设计静电释放机构或静电接收机构就显得很重要,尤其是针对高精密或高经济价值的电子元件或系统。
图5为美国第6229103号专利公开的一种内建开关的旋转式电子指示装置,此旋转式电子指示装置是一种装在电路板上的低高度(Low profile)电子装置,其包括一转盘6、一可动元件21、一底板22、一编码器、一L型启动臂24及一接地导体。转盘6固定于可动元件21上,且转盘6的转动轴近似与电路板平行,可动元件21组装于底板22上,且底板22上有一鼓型开关23,而可动元件21相对于底板22产生线性滑动。
承上所述,编码器包括一辐射状导电盘3A及一组弹性端子5,且辐射状导电盘3A配置在转盘6上,而弹性端子5是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ed)的方式模制于底板22上。L型启动臂24具有一垂直臂24A、一水平臂24B及一旋转轴24C。该L型启动臂24的垂直臂24A与可动元件21相邻近,而L型启动臂24的旋转轴24C配设于底板22上,且L型启动臂24位于可动元件21的线性滑动路径上。
接地导体固定于底板22上,其包括一电击端子26A及一接地接点26B,且接地导体的电击端子26A位于转盘6的外缘与编码器的辐射状导电盘3A之间,而接地接点26B用以将电击端子26A接地。
当使用者使用该电子指示装置时,使用者的手指可能带有足以损坏电子仪器或电子产品的静电,该静电电子可能在瞬间与旋转式电子指示装置发生感应或放电现象,电子仪器或电子产品可能会因此而使电路板上的电路发生过载,甚至因此而使电子仪器或电子产品的电路过热。为避免此现象,美国第6229103号专利的接地导体设置于靠近使用者手指接触的位置处,此接地导体与电路板上的接地电路连接,因此当使用者手指带有静电时,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静电电荷会跳跃至接地导体的电击端子26A上,通过接地接点26B,电击端子26A上的静电传递至电路板上的接地电路。如此一来,前述因为静电感应而使电路板过热的现象便不容易发生。
在前述公知技术中,接地导体的电击端子26A必须尽可能地靠近指示装置的最外边缘,即接近使用者的手指,且接地导体固定于底板22上,因此在实际的制作方法上,只能以埋入射出的制造方式将接地导体镶嵌于底板22上。由于埋入射出制造法需要控制的变量多,容易产生产品合格率不佳的问题,且该种制造方法将金属件置入塑料射出模具内,使塑料材料在射出时直接附着于该接地导体,因此容易使金属件与模具发生摩擦,导致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的减损。
依上述理由,公知技术以埋入射出的制造方式将接地导体镶嵌在底板22上不但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且容易损耗塑料模具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以埋入射出的制造方式制造的电子指示装置的静电接收机构,由此降低产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及减轻塑料模具使用中的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25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点钞机显示屏结构
- 下一篇:电子支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