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端子机的压座微调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2028.2 | 申请日: | 200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31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吉均;黄吉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微调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端子机,尤针对端子机内部用以改变压接座位置的微调结构加以改良,藉以增加压座微调作业的便利性并符合人体工学,以及提升端子机的使用安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种普遍用以将电线末端铆接端子的习用端子机,此端子机主要在机座11的后方设有一般由马达所构成的驱动装置21,以及在相对应于机座11前方的位置设有受驱动装置21带动而相对上、下位移的压座31,透过压座31上、下位移的冲压动作,达到将端子铆接于电线末端的目的。
在实际使用时,端子机必须具有随着加工对象不同,配合改变压座31位置的功能,因此习有的端子机多会直接在驱动装置21的尾端设置一微调部211,透过转动微调部211的方式改变压座211位置;然而,一般端子机在实际作业时,作业人员位于机座11前方,而当需要进行压座微调时,则必须绕到机座11后方方可转动位于驱动装置21尾端的微调部211之后,再回到机座11前方确定压座31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此不但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尤其在确定定压座31位置正确之后,作业人员往往忘记再绕到机座11后方将用以转动微调部211的扳手41拔出,即重新激活端子机运转,导致经常发生扳手甩出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端子机的压座微调机构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大幅增加微调作业的便利性并符合人体工学,以及提升端子机使用安全的压座微调结构。
为达上揭目的,本实用新型端子机的压座微调机构的技术方案为:主要在端子机的机座内部横设有呈相互交叉配置的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该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上则设有可构成连结的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其中,第一传动轴的尾端相对延伸至机座的侧面,并且设有一外露的微调口,至于第二传动轴的尾端则相对与端子机的压座构成传动联结,俾当由微调口转动第一传动轴时可同时带动导第二传动轴旋转进而带动压座位移,进而达到改变压座位置的目的。
与上述既有习知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端子机的压座微调机构具有下列功效:
1.微调口相对位于机座的侧面,方便作业人员直接于机座前方调整压座的位置,并更符合人体工学。
2.微调口相对位于机座的侧面,作业人员较容易注意到用以转动第一传动轴的扳手是否移除,大幅提升端子机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习用端子机的外观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机外观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端子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端子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端子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端子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1机座 21驱动装置
211微调部 31压座
41扳手 51第一传动轴
511第一传动件 512微调口
52第二传动轴 521第二传动件
A导螺杆 B涡轮
C扇形齿轮 D扇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端子机内部用以改变压接座位置的微调结构加以改良,藉以增加压座微调作业的便利性,以及提升端子机的使用安全;其端子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在一机座11上设有由马达所构成的驱动装置21,以及在相对应于该机座11前方的位置设有受驱动装置21带动而相对上、下位移的压座31,透过压座31上、下位移的冲压动作,达到将端子铆接于电线末端的目的。
请同时配合参照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微调结构主要在端子机的机座11内部横设有呈相互交叉配置的第一传动轴51与第二传动轴52,该第一传动轴51与第二传动轴52上则设有可构成连结的第一传动件511与第二传动件521(图2至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11为导螺杆A,第二传动件521为涡轮B);其中,第一传动轴51的尾端相对延伸至机座11的侧面,并且设有一外露的微调口512,至于第二传动轴52的尾端则相对与端子机的压座31构成传动联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维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20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