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方便电动摩托车整体更换锌负极的锌-空气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9645.7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48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周利民;周跃民;刘伟春;王菁迅;王艳境;王羽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利民;周跃民;刘伟春;王菁迅;王艳境;王羽洁 |
主分类号: | H01M12/06 | 分类号: | H01M12/06;H01M2/06;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丽华 |
地址: | 100041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便 电动摩托车 整体 更换 负极 空气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电动摩托车整体更换锌负极的锌-空气电池。
背景技术
电动摩托车用锌-空气电池重量轻、容量大、工作时电压平稳、价格低、续驶里程长,用户不需要每天充电,当电量耗尽后更换电池中负极就能使锌-空电池恢复其初始性能。
现电动摩托车使用的锌-空气电池,一般是由一组12个独立的单体锌-空气电池串联构成,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锌负极与锌负极插座固定联接,而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锌负极间仅是靠锌负极插座引出线的电性联接,当更换锌-空气电池负极时,需逐一打开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外壳体盖,一一更换里面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锌负极,复杂繁琐,工序时间长,比较耗时耗力。
但是如何能简单快捷地更换电动摩托车用锌-空气电池负极(锌电极)直接影响着其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电动摩托车整体更换锌负极的锌-空气电池,使得更换负极的效率能大大的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方便电动摩托车整体更换锌负极的锌-空气电池,包括一组相互串联的单体锌-空气电池本体,其中在各单体电池壳体的两侧是空气电极,中间是锌负极,锌负极外围有隔膜,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壳体分别一次注塑成型为共联体,具有共体上盖;各单体电池的两片空气电极一次性注塑在电池壳体的两侧,该两侧的空气电极并联由插头引出;各单体电池的锌负极插座一次性注塑在电池上盖上,可拆换的锌负极与电池锌负极插座活性联接;各单体电池的空气电极与相邻单体电池的锌负极电性串联,整体电池的一端为正极引出端,另一端为负极引出端。
所述的一组电池为12个串联的单体锌-空气电池。该组电池的其中一个电池锌负极引出与相邻电池正极串联,逐一形成12个联体上盖的整体。
本实用新型可整体更换电动摩托车用锌-空气电池的锌负极,该结构能非常快捷地把12V组电池负极更换,可迅速的把新高活性锌电极装入电池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注塑方式把个单体锌-空气电池的两片空气电极一次性注塑在电池壳体的两侧,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
2.负极(锌电极)的插座一次性注塑在电池上盖中,锌负极与负极插座活性联接,方便锌电极的更换。
3.让负极引出包含在电池盖中,可以保持与相邻电池空气电极(正极)低电阻联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俯视,局部剖)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主视)
图4为单体锌-空气电池本体结构示意图(主剖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方便电动摩托车整体更换锌负极的锌-空气电池,包括一组相互串联的单体锌-空气电池本体1。各单体锌-空气电池的上盖及下壳体分别一次注塑成型为共联体;
参见图4,其中在各单体电池壳体的两侧是空气电极11,两片空气电极中间是锌负极12,锌负极12围侧为隔膜层14,两片空气电极一次性注塑在电池壳体15的两侧,该两侧的空气电极并联由插头13引出;各单体电池的锌负极插座一次性注塑在电池上盖上,可拆换的锌负极12插接在电池锌负极插座上。
参见图1,所述各单体电池的空气电极与相邻单体电池的锌负极串联,整体电池的一端为正极引出端2,另一端为负极引出端3。
所述锌电极12可采用快插方式安装在电池上盖中央与负极集流体3相联,并由合体在电池上盖的锌负极插座引出与相邻电池正极相串联。
按常规电池容量要求,一般采用12个单体锌-空气电池串联。
上述结构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加以若干变化,故以上的说明所包含及附图中所示的结构应视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利民;周跃民;刘伟春;王菁迅;王艳境;王羽洁,未经周利民;周跃民;刘伟春;王菁迅;王艳境;王羽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96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