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滤水器的滤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8216.8 | 申请日: | 200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5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优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7/04 | 分类号: | B01D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践实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水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滤水器的滤芯,特别是指一种可配合相关的管路而产生多种形态自行清洗功能的滤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过滤效果较佳的滤水器滤芯结构,如图1所示,其的一外筒7内设有数个呈U形弯折的(金属)丝膜71,且使该数个丝膜71呈密集排列的方式容置于该外筒7内,该外筒7表侧沿该丝膜71的排列方向二端分别设有一入水口72及一出水口73;待过滤的水流由入水口72进入外筒7,经由各丝膜71过滤该水流中的杂质,较洁净的水由另一端的出水口73流出。
然而,随着杂质逐渐累积,不但会阻塞各丝膜71间的空隙,同时也会使该丝膜71的过滤效果逐渐降低,除非定期更换,否则会影响水流的顺畅及滤水的质量;因此,一般更换滤芯就成为滤水器使用上最大的成本负担,如何能有效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而不降低其滤水质量,以降低滤水器的使用成本,就成为相关人员所需要改进的技术。
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水器的滤芯结构,其可依需要自动清洗滤芯内部,以达到延长该滤芯的使用寿命、确保过滤质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水器的滤芯结构,其可依需要选择不同的滤芯清洗模式,以最符合需要的模式实施内部清洗,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一壳体,其是一中空容器,其二端面分别设有一共用水口及一净水出口,该壳体中段周缘设有一入水口及一污水出口;一丝膜,由数个丝线段紧密排列容置于该壳体内,该丝膜的二端部分别延伸至壳体的共用水口及净水出口内旁侧;该壳体的入水口可导入水流至壳体内,该水流经丝膜过滤后,由该共用水口及净水出口导出,也可使该水流清洗壳体内部后,由污水出口排出,该共用水口可另导入水流至壳体内,以清洗该丝膜,且该清洗丝膜的污水可由污水出口向外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滤水器的滤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滤芯构造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滤芯构造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滤水循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环洗循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逆洗循环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壳体 11 共用水口 12 净水出口
13 入水口 14 污水出口 2、71 丝膜
3 三通接头 31 第一控制阀 32 第二控制阀
33 入水管 4 三通控制阀 41 旁通管
42、61 净水管 5 污水控制阀 6 净水控制阀
7 外筒 72 入水口 73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见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滤水器的滤芯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丝膜2,其中,该壳体1是一长条状的中空容器,其二端面分别设有一共用水口11及一净水出口12,且于壳体1中段周缘设有一入水口13及一污水出口14,丝膜2由数个丝线段紧密排列而成,其容置于该壳体1内,该丝膜2的二端部分别延伸至壳体1的共用水口11及净水出口12内旁侧。
请参见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滤水器的滤芯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在该壳体1的入水口13设一个三通接头3,该三通接头3的第一接头直接衔接一入水管33,其第二接头经由一第一控制阀31结合于该壳体1的入水口13,该三通接头3的第三接头设有一第二控制阀32,该壳体1的共用水口11结合于一个三通控制阀4的第一阀口,该三通控制阀4的第二阀口经由一旁通管41接衔于该第二控制阀32,该三通控制阀4的第三阀口衔接一净水管42,壳体1的污水出口14直接与一污水控制阀5结合,该净水出口12与一净水控制阀6结合,该净水控制阀6经由一净水管61与所述净水管42连通;
当滤水循环时,第一控制阀31及净水控制阀6导通,污水控制阀5关闭,所述三通控制阀4导通该共用水口11与净水管42,此时水流由入水管33通过入水口13导入壳体1内,该水流通过丝膜2滤除杂质后,由丝膜2的二端分别经由净水控制阀6流入净水管61或经由三通控制阀4流入净水管42再向外排出,以便于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优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青优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8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