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6643.2 | 申请日: | 200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03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邱秀云;杨力行;龚守远;贺铮;赵涛;牧振伟;刘芬;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秀云 |
主分类号: | B01D21/00 | 分类号: | B01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梭锥管 混浊 流体 分离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浊流体重力分离技术,尤其是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
二、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混浊流体重力分离技术包括缓流池沉淀,添加物料析出或絮凝悬混物质等,以自来水生产中,对浑水泥沙处理为例,现行自来水厂对浑水泥沙进行分离常用的办法是加药絮凝后,用斜板或斜管沉沙池进行分离,这种技术能够兼顾满足高分离效率和短分离时间的生产要求,但最新研究表明,常用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遇到铁器极易分解为有毒的单体,其在水中残留物将危害人体健康,同时排出的含絮凝剂淤泥会污染环境,并且淤泥的排除需使用机械方法并消耗大量人力。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不使用絮凝剂,并能够兼顾满足高分离效率和短分离时间的生产要求的混浊流体重力分离技术,即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上锥管与下锥管在锥底边缘处连成一体,呈梭形,上锥管顶端部连接清水出口,下锥管底端部连接排沙口管,上锥管和下锥管的锥角为15-90°,上锥管和下锥管内形成的腔内轴向固定多个相互套叠的锥圈,锥圈的锥角为5-85°,锥圈与上锥管和下锥管内壁有间隙,构成清水上升的通道,浑水进水管固定于上锥管和下锥管连接部位外壁,并与沿上锥管和下锥管连接部位内壁固定的环状布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装置内的锥圈构造出的液体上升通道和悬混固体物质下降通道,能较快的使混浊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分离,排泥管能连续排泥,从而降低耗水率至5%左右。在不添加任何絮凝化学药剂的条件下,能够处理含沙浓度为120kg/m3及以下浓度的浑水,可以广泛使用于多种混浊流体快速分离。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上锥管1,下锥管2,锥圈3,环状布水管4,摆轴5,浑水进水管6,排沙管7,清水出口8,出水孔9。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上锥管1与下锥管2在锥底边缘处连成一体,呈梭形,上锥管1顶端部连接清水出口8,下锥管2底端部连接排沙管7,上锥管1和下锥管2的锥角为15-90°,上锥管1和下锥管2内形成的腔内轴向固定多个相互套叠的锥圈3,锥圈3的锥角为5-85°,锥圈3与上锥管1和下锥管2内壁有间隙,浑水进水管6固定于上锥管1和下锥管2连接部位外壁,并与沿上锥管1和下锥管2连接部位内壁固定的环状布水管4连通。环状布水管4上有出水孔9。
锥圈3呈上下开口的梯形锥台状,直径较大的开口向上。相互套叠的锥圈3为4-50个,相邻锥圈3间距为2-20cm。
上锥管1和下锥管2、各锥圈3的锥角以及锥圈3数量等具体参数根据待处理水质和处理功效确定。
锥圈3与上锥管1和下锥管2内壁之间有间隙,构成清水上升的通道。而泥沙沿锥圈3的内侧通道下沉,直至底孔从排沙管7排出。
排沙管7为软管,排沙管7出口端高程在下锥管2锥底端位置至上锥管1和下锥管2连接部位装置间连续可调。
上锥管1和下锥管2的连接部位固定有摆轴5,其作用一是将装置固定固定物上,作用二是使装置绕摆轴摆动,摆动的角度为与垂线成0-45°,以增强本实施例工作功效。
浑水从浑水进水管6进入的环状布水管4,并由环状布水管4上的出水孔9,均匀流入上锥管1和下锥管2腔内,当浑水充满装置时,通过锥管、锥圈和锥角的作用将水沙分离,泥沙通过锥圈3的内侧下沉至下锥管2锥底,然后从排沙管7排出。清水通过锥圈3与上锥管1壁间的通道上升,并从上锥管1顶部流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装置内的锥圈3构造出的清水上升通道和泥沙下降通道,能较快的使浑水中泥沙与水分离,能使下沉的泥沙快速下沉,而排沙管7能提高排泥沙浓度,并自动连续排泥,从而降低耗水率至5%左右。环状布水管5可消除水流的旋转而产生的紊动,加速水沙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絮凝化学药剂的条件下,该装置能够处理含沙浓度为120kg/m3及以下浓度的浑水,可以广泛使用于多种混浊流体快速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秀云,未经邱秀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66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