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工具的进、排气导引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43232.8 | 申请日: | 2007-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5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廷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F5/00 | 分类号: | B25F5/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工具 排气 导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气动工具,尤指一种气动工具的进、排气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已有的气动工具,是通过压力空气的供应,于压力空气瞬间排除的同时,提供工具组件内部的动力马达动作,进而提供工具组件所需动力。
在已有的气动工具,于压力空气瞬间提供工具组件动力马达动作的同时,压力空气需要一个完善的排气通路,输入的压力空气才能有效将空气能转换成适当的动力能,能量转换时,直接将压力空气排出至工具外,可以获得最佳的能源,相对的,工作产生的噪音值为最高。
如何提供能源转换的同时,压力空气排出的噪音同时能获得改善,是气动工具业者积极改进的工作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气动工具的进、排气端,分别于二并合的压力管端,以接头螺接于气动工具的进、排气端,气动工具进行工作时,由扳机操控压力空气进入,压力空气动作后瞬间排出,直接由并合的另一压力管导引至一减音器内,于气动工具进行动作时,有效的降低压力空气排出产生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在于以二并合压力管连接的气动工具,于其进、排气端直接单设一通路至外端的螺接螺纹,可有效的简化进、排气端的工具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再次目的,是在于以二并合压力管连接的气动工具,于其进、排气端连接的压力管,其中一压力管是连接至与压缩机连接的压力空气储存筒的输出端,或压力供应系统的分岐接头上,提供一压力空气的供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气动工具的进、排气导引装置,其包括有:
一气动工具,设有一供手握持的握把,握把设有一扳机,上方本体的一端设有工具组,握把的内部设有进、排气通路,该进气通路由外端螺纹孔延伸至扳机内部的阀体邻接端,该排气通路由内部通道延伸至外端螺纹孔;
一设于气动工具握把端的第一螺纹孔,该第一螺纹孔经一替换螺件,或直接与进气接头螺接结合;该螺纹孔的内缘以适当直径的通路延伸至扳机内部的阀体端;
一设于气动工具握把端的第二螺纹孔,该第二螺纹孔经一替换螺件,或直接与排气接头螺接结合;该螺纹孔的内缘以适当直径的通路延伸内部的排气通路;
二并合压力管,一端设有剥离管路,位于剥离端设有固定件,二分离管件端螺设有接头;二并合压力管另一端设有剥离管路,位于压力空气进气端,以接头插接于分岐管端的接头结合,排气端以接头与一减音装置结合。
所述的气动工具的进、排气导引装置,其中该二并合的压力管,于排气的压力管端,一种是与压力空气排放系统的分岐管端插接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以二并合压力管连接的气动工具,于其进、排气端连接的压力管,其中一压力管是以适当直径的压力管设置,一端以排气接头与气动工具螺接,压力管以并合方式连接至减音装置的连接端,提供工作后排出的压力空气,进入减音装置中,有效隔离气动工具工作时,在工作范围产生的压力空气排出噪音。
以二并合压力管连接的气动工具,在气动工具的工作位置,通过排气管连接至减音装置,气动工具工作时的作业环境里,压力空气排出的噪音已被有效的隔离。
以二并合压力管连接的气动工具,气动工具工作时,已听不到压力空气排出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动工具的进、排气导引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气导引装置的立体图,显示组件组合情形;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气导引装置的分解图,显示组件关系;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气导引装置的剖面图,显示气动工具的进、排气构造。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气动工具 12:握把
13:本体 14:扳机
15:工具组 20:进气管
21:排气管 22:固定件
23:进气接头 24:排气接头
25:替换螺件 26:替换螺件
27:螺纹孔 28:螺纹孔
29:进气通路 30:排气通路
51:分岐接头 52:分岐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廷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双廷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