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挖钻机钻头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947.1 | 申请日: | 200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16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宇;魏德胜;郑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宇;魏德胜;郑宝杰 |
主分类号: | E21B10/00 | 分类号: | E21B10/00;E02F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450000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机 钻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是土建基础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在土建基础工程中,钻孔作业常采用旋挖钻机进行作业,钻机的关键部件之一是钻头,钻头结构是否优异,决定了钻机能否充分发挥效能。钻机在进行钻孔取土作业时所用的钻头通常为两种:一种为欧洲常用型,钻头厚重,平底,钻齿粗笨,很难保证钻孔的垂直度,并易造成扩大孔径,布置在钻斗外围的竖条,造成钻进阻力大,消耗燃料多,增大了施工成本,如遇有沙层太厚的地质条件,就容易卡钻;另一种为日本常用型,钻头轻巧灵便,钻齿锋利,但钻头卸土时不能自动打开,需要专人配合开启,在钻头与钻杆连接处采用单销连接,销孔又细,容易造成断销和埋钻事故。为了充分发挥钻机的效能,必须对钻头进行改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钻孔定位准确,切削轻快,卸土方便,不需人员配合的旋挖钻机钻头。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旋挖钻机钻头,具有钻斗,钻斗底面为圆锥形,,在锥顶具有定位锥,在钻斗底面上装有的多个钻齿,从锥底到锥顶排列成排,每个钻齿与钻斗底面的纵向直径的夹角在30°-60°,在与钻齿前面开有进土口,在进土口旁的钻斗下部装有边刀,在钻斗一侧还装有打开锥底的碰开装置,钻头与钻杆的连接为横竖双向双销连接。
打开锥底的碰开装置具有垂直装在钻斗顶部边沿的碰开杆,在碰开杆上套有回位弹簧,在钻斗中碰开杆与连杆的一端连接,连杆的另一端装有碰压块,碰压块的底面与装在钻斗下部的上挂钩活动接触,在钻头底面内侧与上挂钩相应位置装有下挂钩,上、下挂钩互相钩连,两者接触的侧面为斜面,上挂钩在斜面外侧,下挂钩在斜面内侧,在钻头底面下挂钩的对边装有开合钻底的转轴。
在钻斗顶部装有伸向钻斗外侧的扩孔刀,扩孔刀通过刀把上的多个调整孔调整伸向钻斗外侧的距离。在钻斗顶部装有碰开杆的限位保护杆。
在旋挖钻机工作时,因为钻头底面貌一新为锥形面,在钻斗底面中心的锥顶还具有凸出的定位锥,使钻头不会任意移动,保证了孔位定位准确。当钻斗中装满了钻渣以后,将钻头从钻孔中拔出,然后按下碰开装置的碰开杆,连杆和碰压块跟着下移,将上挂钩压下,此时上挂钩沿着与下挂钩接触的斜面同时向外侧移动,直到上、下挂钩互相脱钩,钻底就依设在底面另一边的底面转轴为轴心向下打开,钻斗中的钻渣就自动卸出。当钻渣卸完后,将钻底接触地面,再逐渐降低钻头高度,钻底就被顶回合上,直到上、下挂钩再次互相勾连,钻机就可进行下一次的钻孔操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定位准确,因为钻头底面为凸锥面,在锥顶还具有定位锥,保证了钻孔的垂直度和超径率;
2、采用了碰开装置,达到了卸土方便的目的,不需专职人员配合,减少人员配置,减轻了劳动强度;
3、在钻斗壁上部设置了扩孔刀,既方便了扩孔,又方便了埋设护筒,在钻斗壁下部设置了边刀,使钻孔壁面与钻斗壁面分离,消除了钻孔壁面对钻头的摩擦力,达到了切削轻快,节约能耗的目的;
4、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钻头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钻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钻头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显示了钻头的具体结构,图1显示了钻斗1顶部装有的碰开机构的碰开杆2,在碰开杆上套有回位弹簧9,连接钻头和钻杆的竖连接销3和横连接销4,限位保护杆6,装有伸向钻斗外侧的扩孔刀7,和扩孔刀刀把上开有的调整伸出距离的调整孔8,图2显示了在钻斗的内部一侧装有与碰开杆连接的连杆10,在连杆的另一端装有碰压块11,碰压块的下端部与上挂钩12活动接触,在钻头底面14内侧与上挂钩相应的位置装有下挂钩13,上、下挂钩互相钩连,在钻底碰开机构对侧装有底面转轴16,钻斗底面14为外凸的圆锥面,在锥顶装有定位锥15。图3显示了在钻头底面上装有两排钻齿18,分别列于定位锥的两侧,从锥底向锥顶延伸,每个钻齿与钻头底面的纵向直径的夹角为30°-60°的一个角度,并逐渐依次变化,在两排钻齿前面各开有进土口19,在每个进土口旁的钻斗下部各装有边刀5,在钻头底面上装有多个定位销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宇;魏德胜;郑宝杰,未经刘国宇;魏德胜;郑宝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叶蜡石块密度均匀性的压制模具
- 下一篇:矿灯LED光源电路散热一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