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液压双钢轮压路机闭环转向阀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1647.1 | 申请日: | 200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72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娴;武永红;胡春军;王海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28 | 分类号: | E01C19/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4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钢轮 压路机 闭环 转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液压双钢轮压路机的闭环转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全液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普遍采用铰节式转向,转向不灵活且转弯半径大,蟹行量小,转向和蟹行后不容易回位,容易产生辙痕,造成压路机的作业效率低和路面的平整度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灵活且转弯半径小、能提高压路机作业效率和提高路面平整度的全液压双钢轮压路机闭环转向阀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齿轮泵、优先阀、溢流阀、右比例电磁阀、左比例电磁阀、中梭阀、右梭阀、左梭阀、缓冲补油阀、前转向油缸、后转向油缸组成,齿轮泵连接优先阀,优先阀连有溢流阀,优先阀还分别连接左比例电磁阀和右比例电磁阀,左比例电磁阀连接左梭阀和两个缓冲补油阀并连通前转向油缸,右比例电磁阀连接右梭阀和两个缓冲补油阀并连通后转向油缸,中梭阀与右梭阀和左梭阀相连接,左比例电磁阀和右比例电磁阀之间与两个缓冲补油阀之间相连通。
在该系统中三个梭阀给优先阀的LS口提供转向压力信号;优先阀在需要转向时把齿轮泵的油供给转向系统,在不需要转向时保证齿轮泵的油以低压卸荷;溢流阀限定整个转向系统压力;四个缓冲补油阀在前转向油缸和后转向油缸遇到冲击时,起到及时保护前转向油缸和后转向油缸并补充油液的作用。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压路机的前轮转向、后轮转向、两轮同时转向,在狭窄的地带作业仍然有很好的机动性能,实现了真正的蟹行作业,提高了压路机的作业效率和路面的压实平整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中1液压油箱、2齿轮泵、3优先阀、4溢流阀、5右比例电磁阀、6左比例电磁阀、7中梭阀、8右梭阀、9左梭阀、10缓冲补油阀、11前转向油缸、12后转向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由齿轮泵2、优先阀3、溢流阀4、右比例电磁阀5、左比例电磁阀6、中梭阀7、右梭阀8、左梭阀9、缓冲补油阀10、前转向油缸11、后转向油缸12组成,齿轮泵2连接优先阀3,优先阀3连有溢流阀4,优先阀3还分别连接左比例电磁阀6和右比例电磁阀5,左比例电磁阀6连接左梭阀9和两个缓冲补油阀10并连通前转向油缸11,右比例电磁阀5连接右梭阀8和两个缓冲补油阀10并连通后转向油缸12,中梭阀7与右梭阀8和左梭阀9相连接,左比例电磁阀6和右比例电磁阀5之间与两个缓冲补油阀10之间相连通。
齿轮泵2吸油口S与液压油箱1相连,从液压油箱1中吸油供转向回路使用,齿轮泵2出油口与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P口相连,前转向油缸11大腔与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A1口相连,前转向油缸11小腔与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B1口相连,后转向油缸12大腔与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A2口相连,后转向油缸12小腔与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B2口相连,闭环转向阀控系统的T口与液压油箱1相连。
在图1中,齿轮泵2经过闭环转向阀控系统与前转向油缸11和后转向油缸12组成回路,当不执行转向动作时,阀控系统中没有压力信号通过左梭阀9、右梭阀8、中梭阀7传递到优先阀3的LS口,这时齿轮泵2的油通过优先阀3的EF口以低压卸荷回液压油箱1;当执行转向动作时,阀控系统中的左梭阀9和右梭阀8接到前转向油缸11或后转向油缸12的压力信号,通过中梭阀7传递到优先阀3的LS口,这时齿轮泵2的油通过优先阀3的CF口给转向系统供油,保持转向系统正常工作。其中只有右比例电磁阀5带电时仅实现后轮转向,只有左比例电磁阀6带电时仅实现前轮转向,当右比例电磁阀5和左比例电磁阀6同时带电时,可实现两轮同时转向和蟹行。因此,右比例电磁阀5和左比例电磁阀6的不同带电方式决定压路机的不同转向模式。溢流阀4限定整个转向系统压力,缓冲补油阀10在前转向油缸11和后转向油缸12遇到冲击时,起到及时保护前转向油缸11和后转向油缸12并补充油液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1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