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1163.7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6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郭博昭;林进灯;颜炘;潘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馨家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402 | 分类号: | A61B5/0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安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林 |
地址: | 美国维吉尼亚州克***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掌上 型心电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掌上型心电计,尤其是指以两电极取得心电信号者。
背景技术
心电图是个人心率的表示图,可借以评估个人的心脏功能、评估个人对药物的反应等,是医疗上的重要信息。
心电图一般都是医师利用医院的心电仪取得,个人不可能自备心电仪,因为现有的医疗用心电仪体积甚大,不能随身携带。一般取得心电图的方式是使用三个电极,电极与心电仪之间的导线甚长,容易产生噪声。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以及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材如心电仪的迷你化时代已经来到,将心电仪缩小成为掌上型供个人使用即为本新型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掌上型、方便供个人使用的心电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掌上型心电计,它包括:
一外壳,该外壳前面有一按键11,该外壳之一侧有一USB接口12,该外壳后面装设两个金属小孔13;
一导电贴片2,其中央以两个金属电极21贯穿装设,导电贴片2的两个金属电极21插入上述两个金属小孔13;
一内部电路,置于掌上型心电计内部,包括微处理器31、模拟数字转换器32、程序内存33、闪存34。
导电贴片2有三层,第一层是泡绵22,第二层是导电石墨23,第三层则是导电黏胶24;导电石墨23与导电黏胶24分别形成分离的两片,该两个金属电极21相互分离地贯穿导电贴片2;导电黏胶24为一种氯化银胶体。
内部电路还包括:与模拟数字转换器32相连的心跳感测器30,与微处理器31相连的USB接口12和按键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之掌上型心电计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迷你化、方便个人使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之外观正面立体图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之外观反面立体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贴片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的内部电路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掌上型心电计 11按键
12USB接口 13金属小孔
2导电贴片 21金属电极
22泡绵 23导电石墨
24导电黏胶 30心跳传感器
31微处理器 32模拟数字转换器
33程序内存 34闪存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见图1(a)、图1(b),为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1之外观示意图。图1(a)为心电计1的正面立体图,其外壳右上角有一按键11,其外壳左侧有一USB接 12。图1(b)为心电计1的反面立体图,其外壳中间装设两个金属小孔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导电贴片2之示意图,导电贴片2中央以两个金属电极21贯穿装设。导电贴片2有三层,第一层是泡绵22,第二层是导电石墨23,第三层则是导电黏胶24。导电石墨23与导电黏胶24分别形成分离的两片,两个金属电极21分别贯穿之而装设,使两个金属电极21不至于导通。导电黏胶为一种氯化银胶体,以供导电之用。
使用时,将导电贴片2的两个金属电极21插入金属小孔13,形成所谓的心跳传感器30,使掌上型心电计1与导电贴片2组合,然后利用导电黏胶24占附于使用者的心脏附近,按下按键11,即可进行心电信号之读取。心电信号读取后,利用一USB接线连接USB接口12与计算机,即可展示所读取的心电图。(计算机必须具备展示心电图的软件)
本实用新型掌上型心电计1内部的电路,其框图如图3所示,包含微处理器31、模拟数字转换器32、程序内存33、闪存34。心跳传感器30所感测的心电信号输入模拟数字转换器32转成数字信号,送到微处理器31加以处理。微处理器31接受程序内存33的程控而处理模拟数字转换器32送入的数字信号,将结果储存于闪存34中。当掌上型心电计1利用一USB接线连接USB接口12与计算机,计算机即自动读取储存于闪存34中的心电图资料。(计算机必须具备展示心电图的软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馨家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柏馨家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1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