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田间作业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8492.6 | 申请日: | 200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89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朋智;王亚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朋智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廷玉 |
地址: | 053000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田间 作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小型机动农机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小型田间作业机。
背景技术
人们为了在禾苗间间作和对作物施肥的需要,必须在禾苗间的地垄上进行耕作,人们大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法,大型机械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增大了劳动强度。为了降低劳动强度,人们采用双轮机动点播机,稳定性能好,便于操作,但由于禾苗间地垄较窄,容易造成禾苗损伤;后来人们采用单臂独轮的点播机,行进轮采用三个平行排列的环,相邻两个环之间相间设置有若干开土片,为了防止拖土,开土片长度与环之间的距离大体相当,这样虽然减少了点播机的宽度,但是由于机身和发动机较重,行进过程中,容易造成机身倾斜,操作者不容易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行进平稳、使用方便的小型田间作业机。
本实用新型小型田间作业机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机身、动力行进轮和耧脚,在所述的机身上固定有发动机和扶手,所述的动力行进轮由四个相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的圆环组成,两个中间圆环设置有与轴承连接的辐条,两个中间圆环之间设置有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一开土片,在相邻的中间圆环和边缘圆环之间同一径向平面位置分别设置有若干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每一对第一开土片与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沿圆环的周向相间排列。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所述的第一开土片、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截面的角度为直角;
在所述的耧脚上设置有耘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小型田间作业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动力行进轮由四个相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的圆环组成,两个中间圆环设置有与轴承连接的辐条,两个中间圆环之间设置有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一开土片,在相邻的中间圆环和边缘圆环之间同一径向平面位置分别设置有若干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每一对第一开土片与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沿圆环的周向相间排列,行进中,既防止了由于开土片过长而拖土的问题,又节省了材料,并且机体的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防止了机体的摇晃;其二,由于第一开土片、第二开土片和第三开土片截面的角度为直角,动力行进轮与地面线接触,进一步防止了拖土和粘土问题;其三,由于在所述的耧脚上设置有耘锄,可以除了施肥、播种以外,还能够耘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小型田间作业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动力行进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小型田间作业机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小型田间作业机包括机身1和动力行进轮2,动力行进轮2和耧脚3,在机身1上固定有发动机4、扶手5和耧料斗11,动力行进轮由四个相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的圆环81、82、83、84组成,圆环81、82、83、84为圆心在一条直线上的半径相等的圆环。圆环分为中间圆环82、83和边缘圆环81、84,两个中间圆环82、83设置有与轴承10连接的辐条6,两个中间圆环82、83之间设置有若干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一开土片91,在圆环81和圆环82之间设置有若干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二开土片92,在圆环83和圆环84之间设置有若干截面弯折一定角度的第三开土片93,每一对第二开土片92和第三开土片93在圆环81、82、83、84的同一径向平面,并且第一开土片91与第二开土片92和第三开土片93沿圆环的周向相间排列。
为了进一步防止了拖土和粘土问题,将第一开土片91、第二开土片92和第三开土片93的截面角度设置为直角,这样,该小型田间作业机行进时,动力行进轮与地面线接触。为了防止第一开土片91、第二开土片92和第三开土片93两条边发生弯曲,在它们的两条边之间设置有加强筋7。
为了使得该小型田间作业机除了施肥、播种以外还能够耘地,在耧脚3上设置有耘锄12。
工作时,将种子或化肥放置于耧料斗11内,开启发动机4,带动动力行进轮2转动,该小型田间作业机整体向前移动,将种子或化肥通过耧脚3播进田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朋智,未经徐朋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4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