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310.2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2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刚 |
主分类号: | C21D9/36 | 分类号: | C21D9/36;C21D1/6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61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淬火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件的淬火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用于将经过轧机轧制成形后的钢球在淬冷介质如水、油中快速冷却,藉以获得理想的强度、韧性及耐疲劳强度。
背景技术
以建材生产行业例如水泥厂为例,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需要对由破碎机如单转子、双转子锤式破碎机破碎后的矿石送入球磨机球磨(业介称粉磨),球磨机需要使用耐磨性理想、硬度高的钢球,而要使钢球获得理想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耐疲劳强度等,则必须经过加热炉先将用于轧制成球的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将轧制成形后的钢球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以大幅度提高钢球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耐疲劳的物理性能。
已有技术中的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的结构甚为简单,具体由图6示意,它主要包括一筒体8,该筒体8的两端不封口,在使用状态下以一端高而另一端低的倾斜状态卧式安装于淬火场所,面向钢球引入方向的一端(图示左端)比钢球引出方向的一端(图示右端)高,以利钢球顺利输出。筒体8的外壁中部设置有与筒体8构成一体的筒体齿圈81,筒体8的筒腔内壁体上加工有螺旋形的用于导引钢球的导引肋82。工作时,由筒体驱动机构9的电机91经减速机92进而经固设在减速机92的动力输出轴上的与筒体齿圈81相啮合的主动齿轮921带动筒体旋转。在筒体8旋转的同时,由喂球滚道83将经高温炉高温处理后的钢球引入筒体8的筒腔内,与此同时,由管路84将淬火介质(主要为水)引入筒腔。在筒体8的旋转运动下,使从筒体8的入球口进入到筒腔内的钢球由出球口85引出,最后由提取机构851提走。
上边淬火机构的优势是结构简练、投资小,尤其可以由用户自行制造。但是,淬冷即淬火处理效果、效率均无法令人恭维。就淬火处理的效果而言,由于钢球在筒体8的筒腔内无法避免扎堆的现象,因此无论是钢球与钢球之间还是钢球自身都难以获得均匀一致的淬冷效果,例如钢球与钢球彼此贴合,致使钢球得不到由表及内的整体淬冷,硬度(HRC)参差不一,即钢球的表面硬度与内部硬度悬殊较大,硬度(HRC)一般表现为20-40左右。更主要的影响淬火效果的原因还在于:一是筒体8的结构决定了筒腔内的淬火介质的温度无法控制,自管路84引入筒腔中的淬火介质的温度很快便会升高,因为筒体8的结构决定了筒腔是贯通的,无法适应分隔接受淬火介质的要求,从而对钢球的淬火质量难以保障,钢球在使用过程中因其硬度低、而磨损性差、易变形而给生产行业带来更换钢球频繁、增大使用成本以及因变形致球磨效率低下而影响正常生产;二是不能确保每个钢球获得相同的淬火时间,在钢球扎堆倾出过程中,后进入筒腔内的钢球不免存在有先出筒腔的情形,因此同一批次的钢球在淬火后硬度不尽一致。就淬冷的效率而言,如果连续大量地通过喂球道83向筒体8的筒腔内喂球,那么因扎堆严重而致钢球的物理性能更差,反之,如果逐个别喂入,那么不仅会浪费用于淬冷的介质,而且会造成能源的无为消耗,因为筒体8被动地处于饥饿的趋于空运转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得是要提供一种可避免钢球在淬火过程中出现扎堆现象、确保同一批次中的每个钢球所获得的淬火时间一致而藉以使钢球在淬火后获得理想的硬度并且淬火效率高的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钢球淬火机的淬火机构,它包括螺旋杆,该螺旋杆的中部设有用于对钢球分隔并且驱赶钢球行移的螺旋片,两端通过第一、第二轴承座支承在轴承座支架上;一用于接受由钢球淬火机的淬火介质输送机构输入的淬火介质的介质槽,固定在介质槽托架上,并且整体地对应于螺旋片的下方;一用于驱使螺旋杆运动的螺旋杆驱动装置,与所述的螺旋杆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螺旋杆呈一端高而另一端低的倾斜设置,与此相适应地所述的介质槽也呈与螺旋杆相一致的一端高而另一端低的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端高一端低是指介质槽的出球口的一端高,而介质槽的进球口的一端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介质槽的整体形状为瓦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出球口的部位配设有一出球滚道,而所述的进球口上接续有一用于将钢球淬火机的喂球机构喂入的钢球引入到介质槽中去的主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刚,未经陈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