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气织机的松经量调整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6083.4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3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刚;朱建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咸阳经纬织造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47/30 | 分类号: | D03D47/30;D03D4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申忠才;于信 |
地址: | 712000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气 织机 松经量 调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喷气织机的松经量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经纱和纬纱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形成织物,如平纹、斜纹、色织格子布等。经纱和纬纱的交织首先要通过开口装置使经纱形成梭口,再通过引纬装置把纬纱引入梭口,最后通过打纬装置把纬纱打入织口,形成织物。在开口装置形成梭口过程中,经纱不断受到横向拉伸,使得经纱张力不断变化,会导致经纱的断裂。为了使经纱张力减少波动幅度,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通常由松经装置在自开口向闭口运动时,松经装置通过张力辊子把经纱后推。在开口系统由闭口向开口运动时,松经装置通过带动张力辊子上的经纱前运动来控制经纱张力。张力辊子所在的位置及每次移动的幅度随织物的种类、纱线的材质、开口量的大小,织机的转速等等的改变而不同。在每次更换品种前,先根据所织造组织设定后梁张力辊子的前后、高低位置,再根据品种、纱线情况、开口量、纬密等等设定松经量。
专利号为200420080575.0、发明名称为《织机松经装置的曲柄》的中国专利,采用滑块在滑槽中移动,通过设定偏心距离来改变松经量,这种结构的曲柄,制造工艺要求高,调整比较困难,在大张力、长时间运动时,还经常出现滑块在滑槽中受热、抱死现象,而且滑槽边缘强度低、易撕裂,频繁地停机更换零部件,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织机松经装置的曲柄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使用寿命长的喷气织机的松经量调整机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连杆接头内设置有安装在计数轴上的偏心套,连杆的一端与连杆接头联接、另一端与连杆夹紧座的一端联接,连杆夹紧座的另一端设置在标或刻有刻度的送经摇臂上。
本实用新型的偏心套为:在偏心套的轴向加工有一道直通槽、端部加工有轴向圆孔,轴向圆孔的圆心与偏心套外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为1.5~4.5mm。
本实用新型的送经摇臂上标或刻的刻度有十二道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送经摇臂上标或刻有的十二道刻度为:从上至下,第一道刻度距送经摇臂1的中心距离为41.35mm,第二道刻度与第一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3.44mm,第三道刻度与第二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4.07mm,第四道刻度与第三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4.89mm,第五道刻度与第四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5.97mm,第六道刻度与第五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7.47mm,第七道刻度与第六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9.60mm,第八道刻度与第七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2.79mm,第九道刻度与第八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7.92mm,第十道刻度与第九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26.88mm,第十一道刻度与第十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44.79mm,第十二道刻度与第十一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89.58mm。
本实用新型与织机松经装置的曲柄相比,采用了偏心套,送经摇臂上刻有十二道刻度,确定了松经偏心量以及摆臂的量化关系,适用于不同的织物,安装调整容易且运转稳定,操作者很容易变换所织布的品种,提高了生产效率,适应的经纱张力在0~500kg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调整方便、生产成本低、维修简单等优点,可在喷气织机上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送经摇臂1的右视图。
图5是图1中偏心套6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4中,本实施例的喷气织机的松经量调整机构由送经摇臂1、销轴2、连杆夹紧座3、连杆4、连杆接头5、偏心套6、计数轴7、锁紧套8、轴承9联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咸阳经纬织造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咸阳经纬织造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0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