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烟净化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2195.2 | 申请日: | 200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31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郑善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善松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B01D50/00;B01D47/06;B01D4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000福建省南***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烟 净化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油烟净化机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水可以吸收油烟、热量、用水泵把水雾化,充分利用雾化水清除油烟,降低油烟的温度。
背景技术
实用油烟净化机,上圆下方的构造,上圆进油烟口,三个喷头,二张过滤网排污口,出风口,下方二个水箱,进水口,排油口,水量控制柱、水泵、排水口,水泵连接三个喷头,排污口连接水箱,两个水箱是相通、水箱和水泵也是相通。
发明内容
为了能克服现有油烟净化机,它不能解决油烟产生的热量,使油烟排放的区域温度上升。
实用新型油烟净化机,在圆管中设置进风口,三个喷头,二张过滤网,出风口,排污口,水箱,进水口,水量控制柱,水泵,排油口,排水口,排水口的顺序设置,其特征是:水箱,水泵,三个喷头,排污口相连通。它是利用雾化水能很好有效的减少油烟热量气体的排放,清除油烟降低温度,水和油的分离都是同时进行。
净化机是上圆下方的设置,油烟口,三个喷头,二张边滤网,排污口、出风口、下方二上水箱、进水口、排油口、排水口、水量控制柱、水泵、排污口、油烟经过雾化水和过滤网的相互作用下,降低了温度形成污水,污水自然流下水箱,水量控制柱、控制两个水箱的水与排油口的高度保持一致,污水在水箱自然的水和油的分离,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污自然从排油口排出,而油污下的水重新进入另一个水箱,它是不需要去大功率的风机,只要极小的水泵把水雾化,对油烟的清除率高,(进风口的管壁形成油滴,而出风口处的管壁保持干燥)而对污水能做到水和油的分离,油污可收集利用对水的消耗极小,它的水是循环利用,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但能清除油烟,降低油烟的温度,同时还能水和油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实用油烟净化机清除油烟和温度降低的流程原理图
图2: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1-1剖视图
图4: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1喷头,2过滤网,2水量控制柱,4水泵,5水箱,6水管,7进水口,8出水口,9排水口,10进风口,11出风口,12排污口
说明附图
图1箭头所标的方向分别是油烟进入混合管的方向,自来水注入水箱,水泵工作从喷口喷出雾化水、雾化水和油烟混合所形成的污水流下水箱,水量控制柱、控制水箱内的污水进行水和油的分离,油污排出,分离后的水进入另一个水箱重新利用、水是循环的流程。
图2、3、1,3个喷头,2过滤网2张,3水量控制柱,5水箱,6水管,7进水口,8排水口,9排油口,10进风口,11出风口,12排污口。
图4,圆管内三个喷头喷口的朝向,第一个喷头喷口的朝向与进风油烟的风向一致,第二、三个喷头的喷口分别与第一个喷头喷口正相反的位置,第一张过滤网安装在第一个喷头与第二个喷头正中间的位置,第二张过滤网是安装在第三个喷头后面。圆管底部凹槽下设个排污口,下方的二个水箱分别是左右一字排开,第一个水箱的上方角有个排油口,下方有个排水口,第二上水箱里有根水根控制柱,它分别控制水箱里的水高度和排油口的高度保持一致,第二个水箱边有个水泵,排污口连通水箱,两个水箱是相通,水泵连通水箱、水泵通过水管三个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油烟净化机是上圆下方的构造,在圆管内的三个喷头喷口的朝向是第一个喷口的朝向与进风油烟的风向一致,第二、三个喷口是与第一个喷口的朝向正相反的位置,这三个喷头设计成喷枪,中间是喷口,其中一边是实心圆管,另一边是空心圆管,空心圆管有个接水口,喷枪是从圆管外伸向另一边的管壁固定,喷枪的接水口是与四通分水管连接,第一张过滤网是安装在第一喷头和第二个喷头正中间的位置,第二张过滤网是安装在出风口处,在下方的两个水箱分别是左右一字排开,两个水箱是相通,第一个水箱的上方角设个排油口,下方角设个排水口中,第二个水箱里有根水量控制柱,它是控制水箱里的水和排油口的高度保持一致,使污水在水箱内进行水和油的分离。第二个水箱边有个水泵,水泵和水箱是相连通,水泵与四通水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善松,未经郑善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2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